株洲市醴陵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5168万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01%,其中:完成上划中央两税32207万元,增长18.69%;上划所得税3894万元,增长23.93%;一般预算收入39067万元,增长22.69%。一般预算支出75234万元,增长26.52%。 金融机构平稳运行。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种存款余额58.68亿元,增长14.27%;各种贷款余额25.06亿元,增长4.38%;现金净投放9.12亿元,减少3.27%。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兴市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项,科技三项费用投入1300万元,申请专利475项。技术贸易成交额5760万元,引进科技项目资金860万元;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5849人;小学190所,在校学生4890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入学率达100%。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省教育学会市县学会建设现场会”在醴陵市召开,醴陵市教育学会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系统先进单位”。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釉下五彩瓷手工艺成功申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明仁故居、沩山醴陵窑成功申报省文物保护单位;“净网阳光百日行动”顺利开展,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策划和组织了“天然气之春”春节文艺晚会和醴陵市首届房产交易会广场文艺汇演、财政局和信用联社联谊文艺晚会等36场次演出;参加省十运会获得20.75枚金牌的好成绩,高质量承办了省十运会跆拳道比赛项目。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3家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降消”项目工程继续推进,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7.46%;医疗救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个,实有床位2108张,卫生技术人员2237人。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2006年,全市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95%,城区光缆用户达3.2万户。 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天然气利用改造。2006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56项,投入治理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窑炉清洁能源改造48项,废水治理8项;拆除了燃煤窑炉52座,改建天然气窑48座;全年新增45个企业使用天然气,全市用气企业达到65个,天然气用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007324人,其中:男性516876人,女性490448人,男女性别比为1.054:1;农业人口862499人,非农业人口144825人。本年出生7372人,死亡38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3‰,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成功承办全国“关爱女孩万里行”醴陵站活动,计划生育工作再次进入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县(市)行列,计划生育率达96.91%。 城乡居民的储蓄快速增长。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48.95亿元,增长15.85%,其中农村居民储蓄15.99亿元,增长19.39%。 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推进。2006年年末全市国有及集体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数为43160人,其中:在岗职工41111人。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296元,比上年增加1305元,增长10.05%。 社会保障逐步完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伤保险正式运行。2006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1218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3030人,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4040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达12016人;农村特困户救济人数达16520人,帮建农村特困户安居房110栋,改扩建乡镇敬老院5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300人,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7128人,帮助301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4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18元,增长15.02%;农民人均纯收入4927元,增长10.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392元,增长13.4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98元,增长1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