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醴陵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3 株洲市醴陵市统计局

保险事业稳步增长。2005年,醴陵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782.1万元,比上年增加969.1万元,增长14.22%。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电、环保

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新成就。2005年,醴陵市完成各类科技项目60项,投入科技三项费用701万元,技术贸易成交额4800万元。有1项成果获得株洲市科技进步奖,专利批准数415项,是全省唯一一次性通过七家“双高”企业认定的县市,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2005年末,醴陵市拥有小学199所,比上年减少29所,在校学生48848人,比上年减少2929人;普通中学59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70822人,减少1157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生升初中入学率均为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6%。成功举办了一中百年校庆活动,南桥中心幼儿园的办园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渌江中学建设和一中校园扩建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2.9万平方米,有力地改善了农村教学条件。全年筹措“两免一补”经费450余万元,扶助贫困学生40832人次。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达2780人。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醴陵市社区文艺、乡村文艺、校园文艺、广场文艺活动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秩序不断好转,先后开展了网吧、电游、演出、音像、印刷等5项专项整治行动;“天然气之光”春节晚会、醴陵一中“卓越百年”广场文艺演出、市政协成立50周年“辉煌五十年”庆典演出等文艺活动成功举办。全年共放映电影4820场,学生观众100多万人次,放映科技影片近200场次。参加省青少年游泳比赛获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2枚;在省跆拳道赛获金牌1枚、铜牌1枚;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1金6银;省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6金;省桥牌赛获铜牌1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获一个第四名。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005年,加强了禽流感、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继续推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降消”项目工程顺利推进,开通了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1.79%;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1/10万,新生儿死亡率10.44‰,婴幼儿死亡率13.33‰。

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醴陵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74%,广播覆盖率达95.75%,城区光缆用户达3万户。

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醴陵市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4项,投入治理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窑炉清洁能源改造39项,治理废水污染5项.以国家“西气东输”为契机,实施了“天然气入醴”。全年投入7700万元,全市20家工业企业和千余户居民已正式用气,有力地改善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环境。全年市区累计空气良好天数达306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醴陵市户籍总人口为992229人,其中:男性510965人,女性481264人;男女性别比为1.062:1;农业人口833214人,占总人口的84%,非农业人口159015人,占16%;市区人口184657人,占总人口的18.6%。本年出生6698人,死亡34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25‰,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9.88%,比上年上升4.0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7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514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24元,增长13.1%。全市在岗职工38826人,年人均工资为10757元,增长26.2%。

社会保障改革有序推进。2005年,醴陵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88户,参保人数27466人,为9784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基金585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单位234户,参保人数13466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68户,参保人数17000人;为4700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900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27063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

就业和再就业成效显著。醴陵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5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5%。

注:本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