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阳新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增收7674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7亿元,增长16.7%。县级财政实力增强。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41亿元,增长41.7%,各项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得到保障。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9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增长17.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8亿元,比年初减少622万元,下降1.6%;储蓄存款余额达21.9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增长17.2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亿元,下降16.5%;中长期贷款余额为7230万元,下降91.5%。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县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32万元,比年初增加872万元,增长75.1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6万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51407万元,增长20.67%,金融机构现金支出879325万元,增长21.78%。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县保费收入4363万元,比上年减少245万元;累计赔付支出1114万元,比同期减少182万元,赔付率为23.3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953万元,比同期减少270万元;续期保费收入1282万元,比同期减少119万元;新单期缴保费收入671万元,比同期减少89万元。年末全县已有4.43万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本养老保险覆盖率24.66%,失业保险覆盖率61.6%,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年末全县拥有科技部立项1项,省科技厅立项2项,市科技局立项9项,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个(芝麻、食用菌),落实项目资金126万元。落实农村科技服务联系点30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培训1500人次。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国民素质稳步提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全县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8%。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等教育稳步发展。全年全县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8.62万人,增加0.21万人。全县小学463所,在校学生13.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7%。全县幼儿园20所,入园儿童4400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绩。全年参加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3600人,获得本科、大专毕业证书的分别为310和80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文化事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创造一大批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产品。年末全县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7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县共拥有转播台和电视发射台22座,卫星收转站465座,有线电视用户达6.12万户,比上年增长31.6%,电视人口覆盖率97%,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个(包括个体机构),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医院26个,农村卫生院17个,门诊部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40人,其中:医生1168人,注册护士700人。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我县体育在省市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35块、银牌16块。组织群众体育活动29次,28640人参加,体育达标率85.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年末全县环境保护系统职工108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3个,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3211.6万元。在全县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中,兴国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县已拥有生态保护区2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积极成效。据调查,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8.54‰,自然增长率为4.83‰,与上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上升2.2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2.2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7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7.11万人,其中:全县男性人口为51.45万人,女性为45.66万人;0-17岁人口比重为26.5%,18-60岁人口比重为65.1%,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9元,比上年增长6.9%,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增收166元,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39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5元,增长26.11%,增幅分别加快3.1和14.6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和30.71平方米,增加11.1和22.52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共发放再就业基金477万元。培训下岗职工5685人,跨地区劳务输出2.21万人。全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41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12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30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处于调控目标以内。 “两个确保”和城市代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为1.33万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998万元,为15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49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858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0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10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提供床位687张。全县城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2个。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026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