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灵宝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机遇,强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富民,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健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803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587万元,增长9.7%;第二产业增加值1025782万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393434万元,增长10.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78元。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2:61.4:27.4变化为9.8:65.2:25,非农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04340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非公有制经济入库税金31494万元,比上年增长44.6%。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4%,涨幅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涨幅最大为居住类,其次为烟酒及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涨6.0%和1.7%。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其中鲜菜和粮食分别比上年上涨8.1%和2.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0%,分别比上年回落0.5个和12.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中涨幅最大的是农业机械作业费,其次是柴油和农用种子,分别比上年上涨12.7%、9.9%和9.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 %。 表1: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同期为100 类 别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4 #食品 100.5 #粮食 102.5 肉禽及其制品 94.2 蛋类 93.1 鲜菜 108.1 水产品 101.1 在外用餐 100.1 烟酒及用品 101.7 衣着 100.7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1.7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0.4 交通和通信 99.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居住 106.0 从业人数有所增长。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9421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8815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35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13人,其中“4050”人员52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纵向比增幅不小,但横向比只与全省持平,与竟相发展的发达兄弟县市相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危险;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链条较短,基础工业还比较薄弱,新兴产业成长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增产基础还很不稳定,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拳头骨干工业企业发育不够,核心竞争力较弱;大项目储备不足,招商引资力度相对平缓。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三免一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全市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456万元,落实“三免一补”资金575万元,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大大增强,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54587万元,增长9.7%,比上年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果、林、菌、烟、牧、菜、药、草八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更加显现,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总产值达到213551万元,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84.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208527吨,比上年增产13.3%,创1994年以来最好水平,也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总产量高产年。烟叶总产量6895吨,增产5.5%,再次刷新历史最高总产量纪录。蔬菜总产量403824吨,增产9.8%。食用菌总产量19337吨,增产1.9倍。肉类总产量34088吨,增产79.6%;禽蛋总产量10507吨,增产12.8%;水产品总产量1034吨,增产27.7%。 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全市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1.6%。全市完成旱地小麦中高产开发10万亩,完成玉米高产开发10.2万亩,发展优质专用玉米11.6万亩,发展优质小杂粮5.5万亩,繁育供应各类农作物良种280万公斤,万亩高产开发整体实现高产稳产。在巩固果品支柱产业的同时,建成了50万亩苹果、10万亩大枣、20万亩小杂水果、24万亩速生林、3000万袋食用菌等八大特色种养业基地,成为“全国第二、北方第一”果品大市。当年造林面积达到7.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万亩。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7万亩和7.6万亩,当年青饲料种植面积2.1万亩。发展食用菌3220万袋,其中香菇1700万袋,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栽植烟叶4.9万亩,烟叶税收完成1401万元。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5个、养殖小区7个,累计分别达到875个和17个。全市大牲畜、生猪、山绵羊、家禽年末存栏分别达到11.6万头、22.0万头、15.6万只和144.5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0.8%、25.8%、8.4%和-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全市被确立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乡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0个, 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全面启动,完成农村饮水工程33处,新建沼气池6060个,沼气池累计达到10058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年农村承包合同规范化达95%以上,农村财务公开率达95%以上。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建成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大厅4个,建成村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室368个,登记开通“96398”农业热线电话849部,农产品网上销售达3000万公斤。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的十大功能区已初步建成。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加工型“农”字号企业,其中有6家企业进入三门峡 <[url]http://www.smx.gov.cn[/url]>农业龙头企业20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成效显著,依托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分别在上海、南京等地建起4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基地,并与其建立长期联系,签订劳务协议。全市全年共举办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6.7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