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辉县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迅猛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862万元,增长3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884万元,增长5.6%;电信业务总量77978万元,增长36.4%。通讯设备和邮电技术水平进一步更新提高,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1万门,本地电话用户20.2万户,其中城市8.9万户,农村1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4.2万户,增长42.2%,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7.2万户,增长33%,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4万户,增长52.2%。 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产业全面升级。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5万人,增长52%,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300人,增长7.4%,港澳游客1450人,增长3%。创经济效益2650万元,增长29%。全市获得经营许可证的A级旅游景区3处,拥有星级酒店5个、客房间360间,登记注册的旅行社7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268万元,增长29.3%;其中税收收入25763万元,增长31.4%;一般预算支出73121万元,增长25.8%。财政收支状况的持续好转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6494万元,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41479万元,增长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2063万元,增长21.5%。其中,中长期贷款24867万元,增长4%;短期贷款276028万元,增长24%;农业贷款92676万元,增长14%;商业贷款51823万元,增长55%;乡镇企业贷款45774万元,下降15%。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保费收入11977万元,增长2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8万元,增长3.1%;人寿险保费收入10220.8万元,增长29.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518万元,增长8.8%。全年赔款及给付2936万元。其中财险赔付724万元,增长7.8%;人寿险死亡伤残、医疗给付1910万元,下降3.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303万元,增长14.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县共有中小学221所,普通中学56所,招生13777人,在校生58766人,毕业生26203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4622人,毕业学生6671人;初中在校学生34144人,毕业学生19532人。普通中学教职工4722人,其中,专任教师3946人。小学165所,招生8180人,在校学生45950人,入学率达100%,教职工2621人,其中,专任教师2447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招生2849人,在校学生7394人,毕业学生2369人。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11034人,教职工637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青壮年非文盲保持率98%。全年筹措资金522万元,共改造危房面积35893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贴补资金1154万元,同比增长21.9%。免费、补助困难学生27278人,同比增长37.3%。 科技开发、推广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专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人,投入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25万元。全年新申请专利126个,增长117%;授权专利80个,增长220%;推广和应用新技术8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19人,增长62.7%。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106人,增长12.8%;中级职称的人员332人,增长15.7%;初级职称的人员981人,增长99.8%。 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共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080件。全市拥有河南名牌产品2种;国家免检产品4种;河南免检产品6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月末文艺晚会演出13场次,周末电影放映10场次,3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400场次,观众人次达40万人次。电影院全年放映1500场次,图书蕴藏量达6.3万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广播人口覆盖率99%。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卫生机构37个,拥有病床床位126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55人。其中,医生873人,增加82人。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药品检验、卫生教育等机构设备更新,技术水平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全县22个乡镇均设有卫生院,村级医疗网点720个,拥有医生118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27场次,同比增长58%。参加人员达5000人,同比增长92%。举办单项比赛40场次,同比增长166%。全年获得各项奖项及奖牌350个,同比增长94%。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万人,非农业人口19.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841人,出生率9.88‰,自然增长率4.7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6元,增长14.2%;人均消费支出4876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365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8元,增长12.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30.4%和36.9%。同比下降0.1和3.9个百分点。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更趋进步。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31017人,增长4.4%。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24736人,增长5.9%;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员442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61.41万人,增长12%,参合率达84.7%,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562.6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991户;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14.4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844户5719人。发放抚恤金1252万元,五保供养人员1733人,供养经费达18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前进。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7个,拥有床位542张,收养542人。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活动人次达810人。接受社会捐赠款15.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衣被1.7万件。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水资源7.2亿立方米,其中可开发利用量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79立方米。大中型水库蓄水量4505万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356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7.3%。其中,生活用水58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4.4%;工业用水1747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8.4%;农业用水1123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9%。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矿种1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种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种,水气矿产2种。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市森林面积7000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000公顷,森林公园一个。全年造林面积233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5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00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11000公顷,当年育苗面积80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