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09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卫生机构167个、病床3702张、卫生技术人员5567人,其中执业医师1754人。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设置医疗点1114个,村级卫生技术人员222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共有19.7万户62.9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4.6%。

文化广电事业更加繁荣。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166场,组织文艺活动30场,举办展览12次。《滕州日报》作为全国保留的35家县级报之一,实现了彩色印刷。广播电视采编播实现了一体化、数字化,全年播发稿件8900多条,电台、电视台在中央、省、枣庄三级台用稿2521条,其中中央台采用15条。

体育工作成绩斐然。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市,市政府分管领导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5年,获得国家级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4枚、第四名3人次;获得省级金牌10枚、银牌16枚、铜牌22枚。向国家和省市体育专业队和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14名。在2005年10月份全国十运会男子80公斤级跆拳道比赛中,我市运动员李亮夺得全国冠军,实现了滕州体育史上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05年,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5年底,全市公安户籍人口157.8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9.34万人。

稳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市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积极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健全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巩固提高了创省优成果。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37‰,死亡率5.74‰,自然增长率3.63‰。合法生育率达到99.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伴随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80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1元,增长16.6%;人均消费性支出5834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89元,增长25.8%。2005年底,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2.82平方米,提高2.28平方米,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2005年底,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95台、电冰箱13台、洗衣机72台、摩托车53辆、空调机4台、固定及移动电话152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5年全市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3.43亿元,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136118人、90170人、88398人。拨付各项社保基金3.22亿元,全市离退休人员达到21606人,城市低保对象达到12462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45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4年数据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有所调整。

(3)使用时以2006年《滕州统计年鉴》正式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