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并经枣庄市统计局认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35.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206.84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95.56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比例为9.8:61.7:2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达到21605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276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6.4%、29.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12.0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大对非公有(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非公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3.99万户,增长16.5%;从业人员17.6万人,增长11.6%;注册资金48.4亿元,增长18.7%;纳税额13.4亿元,增长60.8%,占税收总额的51.3%,上升3.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实现城乡劳务输出42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500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8230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547人,“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1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扎实做好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入区企业累计达到210家,总投资143.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已建成企业154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利税3.8亿元,分别增长47%、4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外向度偏低,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依然偏低,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4%。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40.36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0.75亿元,增长8.7%;牧业产值17.14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1.03亿元,下降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增长12.8%。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比例为67.1:1.2:28.5:1.7:1.5。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全年粮食产量82.2万吨,增长5.9%,粮食单产504公斤/亩,增长5.4%;油料产量5.65万吨,增长3.7%;蔬菜产量274.09万吨,增长4.6%;水果产量5.62万吨,下降12.3%。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3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49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4.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6%。 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年末生猪出栏46.6万头,增长2.0%;牛出栏2.01万头,增长2.0%;羊出栏88.9万只,增长3.0%;家禽出栏5531.42万只,增长1.0%。肉类总产量达到13.78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5.04万吨,增长7.3%;奶类产量0.47万吨,增长68.4%。 渔业生产不断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44万吨,分别增长6.7%和5.9%。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省级高效节水示范工程、“世行三期”开发项目、南四湖湖东堤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农用机械总动力91.4万千瓦,增长4.8%。农用汽车1375辆,拖拉机1.2万台,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588台。落实区(市)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8万元,带动农民农机投资4720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00.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5.2%,机电灌溉面积92.66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6.93亿千瓦时,增长8.1%。化肥使用量(折纯)11.3万吨,增长4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8亿元,增长30.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3.9%;重工业85.1亿元,增长36.1%。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增强,股份合作企业增长34.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52.7%。集体工业增长也达到3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4%,拉动经济增长1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进一步增加。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0家,比去年增加43家;资产140.45亿元,增长21.9%。 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9%,上升0.3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448亿元,增长36.8%;利税62.02亿元,增长38.9%;利润35.37亿元,增长36.5%。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能源、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培植成效明显,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75.8亿元、利税53亿元、利润30.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84.5%、83.9%、86.3%、85.5%。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2.4%,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8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4.8%,全员劳动生产率78372元/人,增长11.5%。省外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建筑企业在省外施工产值10.09亿元,增长34.5%。被评为“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市)”。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幅理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78亿元,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2.43亿元,增长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