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第一产业投资0.50亿元,下降75.9%;第二产业投资80.63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投资31.3亿元,增长32.4%。第三产业投资增幅快于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新源热电二期2×35万千瓦两台机组,实现“一年双投”目标。腾达不锈钢制品、甲醛和乌洛托品一期、数控精密机床、拓博氨基膜塑料二期、高档瓦楞纸箱一期、大宗电厂二期、连云山商品混凝土、得克万吨消毒剂一期等项目已经竣工或部分竣工投产。盛源苯加氢、滕州卷烟厂危房改造、瑞达化工技改、祥源高档服装一二期、电缆桥架出口基地、金属夹芯板、凯莱盖泽硅钙砖一期、腾鼎电子封装材料、植物纤维类可降解餐具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10.91亿元,增长23.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在政府继续实施启动内需等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6亿元大关,达96.07亿元,增长15.9%。分城乡看,城区市场实现56.15亿元,增长17.1%;农村市场实现39.92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74.4亿元,增长14.4%;住宿餐饮业实现17.96亿元,增长23.7%。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迈出新步伐。新签市外投资项目合同353个,合同利用外来资金192.4亿元,实际利用外来资金96亿元,分别增长19.4%和19.1%。

利用外资有所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其中合资企业4家,独资企业10家,新批增资外商投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境外资金9222万美元,同比增长64.6%;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911万美元,同比增长11.9%。

对外贸易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13899万美元,增长47.5%。其中出口13098万美元,增长52.2%。进口801万美元,下降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公路客运量3471万人,旅客周转量73454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6%和18%;公路货运量175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167万吨公里,均增长10%。

公路运力结构优化。载客汽车979辆,增加105辆,其中出租车406辆;载货汽车4968辆,减少511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项目115个,开工道路115条,完成投资5980万元,硬化路面226.9公里,建设大、中桥梁6座。其中,滕州至姜屯、龙阳至马河2条县乡公路提前建成通车,西岗至泉上煤矿3.4公里的县乡公路于12月份全线竣工;“村村通”硬化道路扫尾工程基本完工。同时,干线道路京福路滕州北立交桥至宏大港公路已完成投资5300万元,填筑路基20公里,铺筑二灰碎石5.3公里,铺油5.3公里;北沙河大桥下部结构全部完成,城区段5.3公里道路已于12月份全部建成通车。全市开工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234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和客车。2006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982.6公里。

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4632万元,增长20.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94万户,增长9.3%;移动电话用户57.9万户,增长21.8%。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1955户。

旅游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暨经贸洽谈会”,滨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王学仲艺术馆、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三个景区(点)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盈泰生态家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八、财税和金融业

税收收入大幅提高。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26.09亿元,增长41.2%。税收占GDP的比重7.8%,提高1.5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境内财政收入30亿元,增长3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增长32.8%。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3.6%,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达到70.6%。全市财政灶内支出15.9亿元,增长33.5%。支出项目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37亿元,增长55.6%;教育支出3.02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0.77亿元,增长77.5%。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8.23亿元,比年初增加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7.65亿元,比年初增加12.7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5.07亿元,比年初增加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农业贷款24.76亿元,比年初增加3.56亿元;工业贷款14.67亿元,比年初增加1.9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4.69亿元,比年初增加13.14亿元;基本建设贷款33.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05亿元。

九、科学技术

2006年,全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速科技推广应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拥有85家厂办科研机构和30家民办科技企业。批准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10项,争取科技扶持资金达600万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枣庄市科技进步奖50项,申报国家专利168项,实施国家专利技术155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1项,科技投入资金达21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率81%。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引进日本“高光效”优良苹果栽培技术。编印《粮食科技》,建立粮食丰产科技网站;8个项目通过科技鉴定;累计引进小麦新品种(系)398个,培育新品系120个,被省列入核心县。实施了1个省级星火计划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达到59家,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18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18家,过五千万元的有17家。实施了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