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滕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9 枣庄市滕州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积极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03年,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全市经济保持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的运行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创1994年以来新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8元,按当前汇率折算,达到1317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87.68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15%。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显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推动经济发展,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2.9%、51.4%、35.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68.3%、27.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3年,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龙头和中心来抓,进一步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全年新签合同项目542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0.6亿元,增长51%。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679万美元,增长34.1%。

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势强劲。2003年,通过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民营经济帮扶力度,深入开展民营经济发展大竞赛活动,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03年底,全市非公有经济户数2.83万户,比上年增长21.6%;从业人员12.95万人,增长18.2%;注册资金21.79亿元,增长50.4%;全年非公有经济纳税额4.23亿元,增长34.1%。2003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27003户,比上年增长24.3%;从业人员69683人,增长21.8%;注册资金39184万元,增长43.2%。私营企业达到2121家,增长48.2%;从业人员38085人,增长39.9%;注册资金132542万元,增长65.1%。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14442万元,增长25.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8%。

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修订园区规划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园区吸纳能力、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底,入园项目已达162个,总投资25.3亿元,其中81个项目建成投产。

金融业快速发展。全市金融业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作用下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增长迅速,信贷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25亿元,比年初增加1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企业存款12.13亿元,比年初增加3.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5.14亿元,比年初增加9.4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4.36亿元,比年初增加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基本建设贷款10.9亿元,比年初增加4.41亿元;农业贷款13.63亿元,比年初增加4.49亿元;工业贷款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25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3年,城镇就业再就业1501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76人,组织城乡劳务输出408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全市征缴各类社会保障费2.26亿元,拨付离退休金2.03亿元,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948个,参保125902人,企业养老保险扩面18668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57855人,征缴失业保险金607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达285个,参保职工44469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800万元。

二、农业

2003年,农业生产努力克服上半年“非典”和下半年涝灾的不利影响,继续深化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45亿元,增长10.8%。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为70.7:1.4:23.7:2.3。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及回避加入WTO所带来的风险,全市种植业结构继续减粮扩经,全年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0:50调整为46.7:53.3。

种植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44万公顷,下降4.9%;亩均单产420公斤,下降5.0%;总产46.96万吨,下降9.5%。蔬菜(含瓜)播种面积6.97万公顷,增长10.3%,亩均单产2794公斤,下降4.4%;总产292.1万吨,增长8.9%。油料总产5.34万吨,下降11.6%,水果总产5.51万吨,增长27.5%。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200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79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000公顷,育苗面积126公顷。

畜牧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8.81万吨,增长24%。其中禽肉产量4.56万吨,增长46%,兔肉产量0.3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肉猪、牛出栏分别增长6%、8%,羊出栏增长15%。大牲畜年末存栏增长11%,猪存栏增长6%,羊存栏增长12%。全市新建养殖大棚2593个,家禽出栏量3019.04万只,增长46%。其中肉鸡出栏2868.09万只,增长61.84%;兔出栏209.81万只,增长8%。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2600公顷,增长2.8%,水产品产量1.26万吨,增长1.6%。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年末农用机构总动力78.61万千瓦,增长5.3%,农村用电量4.73亿千瓦时,增长22.7%。化肥施用量(折纯)7.7万吨。年末耕地面积7.7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6万公顷。全市农村通电、通车、通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较大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通电的农户数32.95万户,比重100%;通汽车村1039个,比重100%;通电话村1039个,比重100%;自来水受益村1039个。

三、工业

2003年,全市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市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38亿元,增长59.7%。其中,市直工业完成增加值7.99亿元,增长22.8%;镇(街道)工业完成增加值27.39亿元,增长71.1%。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0.39亿元,增长55.5%;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5.12亿元,增长47.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17亿元,增长34.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8.42亿元,增长5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1.22亿元,增长41.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0.06亿元,增长82.5%。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24.6%。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3.42亿元、21.96亿元,分别增长48.4%和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