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区投资近600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8000多平方米,一中西校及其符合高考标准的70个电子监控考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189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0所。在校学生63438人,下降6.6%。其中高、职中在校学生7748人,增长9.5%;初中在校学生20336人,下降0.5%。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录取学生1623人,录取率80.5%,提高2个百分点。本科生上线544人,增长31.7%。 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全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18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面完成粉尘治理任务。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组织了50余场大型文艺演出及联欢活动,观众共计26万余人次,先后组团参加了市春节民间游艺大拜年、网通之夏光明广场文艺演出和全省唢呐大赛等活动。另外还举办了元宵节灯谜竞猜、书画捐赠等多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年末有线电视主干线达62公里,支线80公里,用户发展到8000户。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区上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目前城区有各种健身场所23个,健身活动辅导员近50名。全年先后组织举办了运动会、蓝球赛、越野赛、拔河赛等多项区级大型体育比赛活动。2004年我区运动员在省、市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17枚,其中金牌43枚。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所,实有床位680张,卫生技术人员973人,全年诊治各类患者36.27万人次,健康检查1.42万人次。村卫生室124个,医生数412人,全年诊疗患者53.42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区属以上单位在岗职工25058人,年平均工资9551元,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3729元,增长14.5%。据抽样调查测算,农民家庭耐用品消费进一步提高,年末我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17台,影牒机36台,洗衣机54台,电冰箱16台,摩托车52辆,空调机4台,热水器10台,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22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906万元,支出3851万元。扩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625人,比上年净增600人,企业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700人,比上年净增3700人;企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286人,比上年净增80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50人,比上年净增1300人。职工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 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机构设施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一处,全区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591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91人,输出劳动力82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 社会福利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城市低保已保对象1562户、4645人,年发放低保金246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对象230户、791人,年发放低保金16.7万元。2004年全区有2592名五保对象享受五保待遇,其中集中供养442人,共建有7处老年活动站,1处老年公寓。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0.93‰,自然增长率5.41‰,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1947人,增加17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170人。 注: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2)粮食产量及平均单产数据为抽样调查数。 (3)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