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9 枣庄市峄城区统计局

金融支持力量有效增强。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48亿元,增长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03亿元,比上年增加1.77亿元,增长17.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4.85亿元,比上年增加2.31亿元,增长18.4%。

八、科技、教育与环保

科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共申报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9项、市级18项,其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的2项,列入省级良种产业化工程等项目6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8.02%。全区专利申报量130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显著,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个,科技示范镇2个,科技示范村14个,科技示范户1000户。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学校175所,其中小学68所,中学18所,教职工共计3950人。在校学生60737人,下降3.1%。其中高、职中在校学生7319人,下降13.8%;初中在校学习16589人,下降10.7%;小学在校生27753人,增长1%。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到99%。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本科上线624人,重点学校13人,其中清华2人。高考专科以上学校录取学生1396人。

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大力开展生态区建设,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31天,环境噪声控制达到功能区划标准。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8座,先后举办各类展览25次,组织文化活动56次,电影放映7386场。举办艺术表演40场,观众共计20万余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79.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57.9%。年末有线电视主干线150公里,节目44套,用户发展到1.2万户。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城区健身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4个健身场所安放健身器材80余件(套)。健身活动辅导员达50余名。全年,先后举办镇(街道)以上运动会3次,参赛人员达1089人次。我区运动员在省、市级竞技比赛中获得奖牌15枚,其中省级金牌4枚。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3所,实有床位数589张,卫生技术人员950人。全年诊治各类患者47.22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2.3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104%。村卫生室116个,医生387人,全年诊疗患者117.47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年末全区参合农民人数达21.5万人,参合率为80.73%,全年基金支出625万元,报销99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与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快增长。年末,全区城镇在岗职工23925人,年平均工资12975元,增长19.3%;农民人均纯收入4609元,增长12.9%。据抽样调查测算,农民家庭耐用品不断增加,年末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28台,影碟机60台,组合音响15台,洗衣机77台,电冰箱12台,摩托车70辆,电话机69部,移动电话70部。

社会保障有力。全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7815万元,拨付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4629万元。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失业金203万元,发放率达100%。

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举办就业再就业培训班50期,培训各类人员6564人次,其中5000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举办各类劳务洽谈会12次,提供就业岗位1.6万余个,推荐就业11648人,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90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城市低保已保对象1576户、4566人,年发放低保金315.2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对象893户、2960人,年发放低保金58万元。全区有2730人享受五保待遇,其中集中供养1638人。共建有7处老年活动站,1处老年公寓,5家福利企业。

人口持续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0.67‰,自然增长率5.19‰。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366156人,增加2231人。

注:

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为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