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三明市泰宁县统计局

重点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强化项目工作机制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成效,尤其是京福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快速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全县23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2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12152万元,比上年增长4.5%。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客货运输周转量87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其中,货物运输周转量7659万吨公里,增长4.2%;旅客运输周转量10741.2万人公里,由于受“非典”影响,下降1.8%。全县公路好路率达87.6%,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获得全市第一名。

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邮政部门围绕发展,努力开拓市场,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81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2%,其中储蓄业务收入342万元,函件收入94万元,特快业务收入64万元。通过进一步拓宽联通代办业务市场,全年共发展GSM用户4318户,CDMA用户1432户,实现代办收入55万元,增长28%。电信(固定电话)业务总量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倍。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9万门。年末拥有固定电话(含小灵通0.7万部)3.8万部,移动电话(含移动、联通公司)2.18万部。

旅游业因故萎缩。旅游是泰宁的生命产业、支柱产业,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由于接连受“非典”和特大旱灾的影响,旅游业受到重创,呈负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60.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4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6.7%和26.2%,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2.9%下降到8.4%。

六、内外经贸

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1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城市消费明显快于农村。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35886万元,增长9.3%;县以下的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326万元,增长7.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691万元,增长8.1%;餐饮业零售额5861万元,增长10.7%;其他行业零售额4659万元,增长9.9%。

招商引资和出口成效显著。通过制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施办法和考评办法等措施,在全县上下掀起了抓招商、促发展的热潮。全年新建、续建、技改山海协作与内联项目36项,实际到资11970万元,比上年增长86.2%;合同外资完成7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3%;实际利用外资718万美元,增长18.7%;全年外贸出口创汇1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4%。目前,陶金峰高岭土有限公司和杉优玩具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已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保持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6932万元,其中,中央“两税”收入234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4592万元。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259万元,比上年增长21.0%;财政支出1044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96万元,比增0.8%。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3261.4万元,比上年11.4增长%,其中税收收入2336.3万元,增长18.1%。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5267万元,比年初增加13852万元,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13783万元和57197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458万元和853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3984万元,比年初增加9582万元,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4651万元和3821万元,分别增长16.3%和29.8%。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141万元,比年初增加4620万元,增长70.8%。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现金净投放8689万元,比上年多投放3762万元。

八、文化、科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文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的目标,抓好泰宁古城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采取主办、联办、协办等方式,举办联欢晚会、征文、三明市首届中等职业学校歌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全年共举办全县性文化活动30多项次,演艺馆演出1010场次,博物馆接待读者3.2万人次,借阅书刊7.5万余册次。

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新闻质量,着力办好广电节目。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开辟了《学习十六大、齐心谋发展》等栏目,播发新闻200余篇;为迎接县第九次党代会召开,策划、采拍了20集的《争创新佳绩、喜迎十六大》系列报道等。年末已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69万户,卫星地面接收站20座,转播29套有线电视节目,广播人口覆盖率99.8%,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科教兴县战略稳步推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发放科技宣传资料300余份,编印《科技信息》6期,入户宣传单12期。举办果蔬、烟叶等实用技术培训101期、1.3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3000余册。积极组织“金湖乌凤鸡DNA分子标记”等11个项目申报省重大、重点及市科技计划项目,德立化工集团、陶金峰高岭土有限公司和金湖炭素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创建三明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位,由金湖炭素有限公司研制的“双脱色双高指标竹质活性炭”项目被列入2003年福建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金湖乌凤鸡通过了福建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批准为福建省地方品种。同时,成功举办了由福建农林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43位专家、教授参加的“2003年企业技术创新恳谈会”。全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54万元,用于重点扶持科技计划项目17项。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参加高、中考考生中,录取大专院校659人,普高考试本科上线率和专科以上上线率分别为51.46%和98.07%,居全市首位,本科万人上线率25.85%,居全市第二位。全县普通中学招生3115人,在校学生9164人;职业中专招生389人,在校生970人;小学招生1374人,在校学生82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7%,在园幼儿2674人。全县现有中学教职员工623名,小学教职工935名,幼儿园教职工128名。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卫生部门实际开放床位22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4人,其中,中西执业医师98人,护师67人。农村各行政村已设置医疗点95个,乡村医生151人。全县个体开业医生13人。完成“四苗”接种9403人次,接种率96.87%。办理卫生许可证726户,13类食品采样合格率98.0%。城区供水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1650万元,占总投资的89%。年内完成两个乡镇供水工程,使农村供水受益人口达90%。全县投入116万元资金,用于防治“非典”的设备、药品、消毒、防护物品等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