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特大旱灾,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经济呈现自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统计,泰宁县生产总值17063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668万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72754万元,增长28.7%;第三产业增加值52214万元,增长3.1%。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9.0:38.7:32.3调整为26.8:42.6:30.6。 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9%。分项目看,食品类、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4.0%、1.4%和1.9%、18.9%和3.4%;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交通及通讯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9%、1.3%和0.3%(详见附表一)。 劳动就业状况基本稳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8474人,其中,国有单位5887人,城镇集体单位782人,年末在岗职工8116人。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2910户,注册资金5728.98万元,从业人员5868人;私营企业158户,注册资金10356.4万元,从业人员370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1%和25.1%。完成城镇就业人数1773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1056人,再就业率63%。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全县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指导1230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08人,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240人,转业转岗培训12期880人次。年末全县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2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5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工业群体小、利税大户少,旅游带动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加工层次浅,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经济开放度不够高,利用外资与外贸出口规模小、基数低;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7.6:42.4调整为55.8:44.2。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757万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5151亩,比上年减少1.2万亩,下降5.8%,油料面积扩大1306亩,产量增长15.0%,西瓜面积扩大605亩,产量增长12.8%。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除粮食、蔬菜、果用瓜等比上年减产外,油料、烟叶、莲子、茶叶、水果、食用菌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烤烟生产3887吨,增长0.5%,其中上等烟比例53.85%;粮食总产量67533吨,比上年减产7711吨,下降10.2%,其中,春、夏、秋粮产量分别下降9.1%、23.7%和9.3%,(详见附表二)。农业产值2788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0.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面积6963亩,封山育林面积29.77万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72万亩。各种林产品产量中,油桐籽67吨,松脂495吨,比上年分别下降2.9%;油茶籽621吨,板栗203吨、竹笋干3542吨,分别比上年分别增长1.6%和4.6%和14.6%;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量28.5万立方米,增长2.4倍,毛、篙竹材采伐量227万根。林业产值16508万元,增长12.6%。 畜牧业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肉蛋奶总量8343吨,增长8.3%,其中,肉类产量7575吨,增长8.5%,禽蛋728吨,增长6.6%。畜牧业产值11659万元,增长6.2%。 渔业生产因旱灾受挫。因受旱灾和金湖水位的影响,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602吨,比上年下降4.8%。渔业产值10503万元,比上年下降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434千瓦,比上年增长0.4%;全年机耕面积5203公顷,机灌345公顷,植保面积3065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77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化肥施用量15321吨(实物量),农膜使用量24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7.9%;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1090台,农用载重汽车和运输车146辆。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3608.7万元,水库除险加固2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修复水毁工程60处,完善渠道防渗40.1公里,完成国债项目进防建设6.92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8570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2%,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含池潭,现价)915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县属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3806万元,增长45.0%,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42855万元(推算数),增长4.5%。 工业经济效益较好。县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38%,实现销售收入39099.3万元,增长52.0%,利税总额3513.5万元,下降18.0%;工业产销率97.76%,资本保值增值率145.92%,分别比上年提高3.6个和39.54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34059.96元/人,提高7.5%;成本费用利润率4.61%,资产负债率为49.6%,分别降低6.4个和3.6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65959万千瓦时,下降23.6%,花岗岩石板材和金精矿(折金)分别为31万平方米和120千克,分别下降12.7%和38.1%;活性炭3843吨,增长49.2%,锯材13079立方米,增长38.6%;高岭土2.06万吨,增长233.1%(详见附表三)。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184万元,增长6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77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413万元,增长5.8%;更新改造投资3489万元,下降13.5%;房地产开发投资4035万元,增长87.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240万元,增长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