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霍邱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供电业取得新成就。全年完成供电量39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1.4%,售电量3582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1.9%,其中工业用电2171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9%。 电力建设。投资1484万元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投资3350万元完成了高塘110KV输变电工程和220KV供电线路阜阳至矿区勘测设计任务,对城区空中电信线路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李楼、草楼、富昌铁矿35KV变电所已建成投产。 九、文化广电体育 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文化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不断开创我县文化工作新局面。年末全县有电影放影机构78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站32个,文物馆、图书馆、创作组、文化馆各1个,图书馆藏书5.4万册。 文艺创作再创佳绩,陈元仁创作的歌曲《生男生女都一样》《新世纪小女孩》入编并出书;罗本国创作的歌曲《问一声我的祖国》、《关爱》已编入计生征集专集,2008年奥运新歌《激情北京》被省台录音上报北京参评。全年发表并获奖各类文艺作品70篇件。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5年迎春书画展”和税法宣传书画展《双条鼓儿》、《娃娃看戏》、《小荷风采》、《淮河小丫》舞蹈荣获国家和省、市调演一、二、三等奖。 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检查,净化文化市场。2005年开展大型集中行动26次,出动481人次,车辆84台(次)累计稽查各类经营户723户(次),收缴盗版光盘760盘,非法出版物2800余册,收缴电子游戏机电路板16块,取缔网吧4家,查处违规经营户23家。 广电事业按照“三贴近”要求取得积极成效。2005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中波台、有线电视台、微波中转站各1个,电视差转台4个、通广播乡镇32个,通广播村681个,通播率为98%,电视覆盖人口为95%。 广播外宣在市以上报刊电台上稿74条;电视外宣在中央台上稿10条,省台上稿56条,市台上稿525条,外宣工作为全市第一。 广电部门2005年投资200万元对5个乡237个村实施“村村通”广电工程。 体育事业成就斐然,2005年成功的举办了霍邱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届青少年运动会,参赛代表团44个,运动员467名,一些项目运动员崭露头角,成绩突出,受到社会各界一致称赞。 全力备战省常规赛,我县参赛项目有拳击、举重、武术、柔道、击剑等项。举重5人参赛,荣获铜牌1枚,有3人进入前8名;柔道25人参赛,荣获银牌1枚、铜牌1枚,有5人进入前8名。 体育部门投资40万元,为城区居民健身提供了活动场地。 十、科技、教育、医疗卫生 科学技术取得新成果。科技部门按照省、市提出的“加快发展、率先跨越”的要求,围绕经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05年荣获专利35件,在省排名第五,在市排名第一。荣获省市科技成果3项。全县有6家民营企业已为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庆发集团被授予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神虹变压器有限公司“干式变压器”已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计划,“组合型变压器”被认定为新技术产品。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申报。2005年共编写上报扩大杞柳基地开发,阳光工程等项目10余个。 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99人,其中中高级2481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602所,在校学生219363人,其中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67334人,职业高初中34所,在校学生32903人,小学484所在校学生112818人,幼儿园34所,在校幼儿6112人,另有成人中小学32所,在校学生5935人,职业技术培训677所,学生6931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27%,初中学龄入学率为97.58%,小学毕业普及率99.66%,初中毕业普及率96.89%。 高中教育势头良好。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9791人,比上年增加3408人,初中毕业升高中阶段比例为51.44%,同比提高17.25个百分点。高考报名6673人,同比增加960人。 2005年,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霍邱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文件,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实现了“一破三立”撤销了乡镇教育组,成立了乡镇中心学校。 危房改造已基本完成。投资2458万元,改造D级危房21023平方米,移民建校23所,捐资建校4所,新课改革力度加大。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9个,县级医院3个,中心卫生院6个,乡级卫生院27个,保健所、疾病预防中心各1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46人,拥有病床1394张,另有乡村医生1266人,个体医生11216人。 卫生工作完成了疾控中心建设任务,乡镇卫生院体制实施了上划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加强,针对禽流感疫情,县卫生局成立了人间禽流感防治技术指导组,编印上百份教材,印发宣传单万份,承办了100多人禽流感防治师资培训,扎实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碘缺乏防治工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出生保持低生率势态。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543613人,比上年增加20179人,出生人口20118人,出生率11.33‰,比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327人、死亡率为4.70‰,比上年增加1.6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3‰。 城乡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县全部职工工资总额38826.1万元,同比增加1616.5万元,增长4.3%,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10593元,同比增长10.8%。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7647.3万元,同比增长4.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668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同比增长6.5%,根据核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8%。 全年实现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达3.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8万人,参加医保人数3.7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2550万元,同比增长116%,支出医疗保险费2236万元。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350个,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1750人,其中“4050”人员340人,发放养老金3810万元,失业金331万元。落实城镇低保13054户791万元,对农村特困群众救助29794户271万元,并向15492名五保对象发放供养资金775万元和819名遗属足额发放遗补。 全年开展免费再就业培训1263人,免费提供下岗失业人员职工介绍1563人,全年外出务工人数36.86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