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砀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宿州市砀山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城乡居民增收较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砀山建设步伐加快,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55亿元,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53亿元,增长9.8%;第二产业完成8.6亿元,增长37.3%,二产中工业完成6.75亿元,增长40.5%;第三产业完成13.42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48.3∶20.2∶31.5,人均生产总值4561元,比同期增加614元,增长15.6%。

从业人员平稳增长。年末从业人员53.29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其中:乡村从业人员46.31万人,增长5.3%;单位从业人员3.35万人,增长2.1%,其中在岗职工3.1万人,增长2.7%。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4120个,下岗再就业人数2030人。全县登记失业人数1724人,比上年增长29.5%,登记失业率4.2%。

社会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增长的基础不稳固,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不充分,财政收入总量较小等。

二、农业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在中央“一免三补”政策的指导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2006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035公顷,比上年增加873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3645公顷,比上年增加659公顷;棉花播种面积7853公顷,比上年增加231公顷;蔬菜播种面积8451公顷,比上年增加101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3.31万吨,比上年增加4.14万吨,增长21.6%,总产量创1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夏粮总产12.59万吨,增长15.3%,夏粮中小麦单产335公斤,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6973吨,比同期增长27.3%;油料产量31285吨,比同期增长42.5%。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大牲畜出栏2.74万头,增长0.6%;肉猪出栏33.56万头,与上年持平;羊出栏89.8万只,增长3.7%;家禽出栏310万只,增长3.3%。全年肉类总产量52139吨,增长1.6%,禽蛋产量27580吨,增长1.5%。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域养殖面积1667公顷,水产品产量4800吨,增长17.1%,全年鱼类价格稳定,供应充足。

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00公顷,其中:用材林212公顷,经济林188公顷。育苗面积302公顷,零星植树300万株。木材采伐量8.29万立方米。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9.33万千瓦,比同期增长2.3%。农用拖拉机7213台,比上年增长3.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46台,增长155.1%;播种机2251台,增长7.7%;农用运输车8.4万辆。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8143吨,比上年增长5.2%。农用柴油使用量12594吨,增长3.6%。农药使用量6029吨,增长19.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796吨,比上年增长29.9%。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0.9千公顷,增长1.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带动力明显增强。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75亿元,增长40.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0863万元,增长81.4%,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12036.7万元,增长286.1%;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增加值21631.9万元,增长63.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6299.9万元,增长216.3%;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540.8万元,增长145.5%。

全县12个工业行业中有11个行业工业产值保持增长,其中:食品加工业增长79.2%,木材加工业增长74.1%,服装加工业增长656.5%,纺织业增长9.6%,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36.4%。

工业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23892万元,增长59.7%;利润总额3403万元,增长119.5%;利税总额6627万元,增长113.8%;累计工业产销率95.25%,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7.4%,比同期增加48.5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500万元,增长26.9%。资质3级以上建筑业企业6个,完成建筑业产值25423万元,实现利润945万元,增长130.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1亿元,增长23.1%,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投资及房地产完成投资8.12亿元,增长39.4%。分产业看,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283万元,增长20.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876万元,增长44.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1012万元,增长34.9%。

全年50万元以上开工项目98个,增长75%,其中:本年度新开工项目86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达10个,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利用省外资金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1万美元,同比下降25.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18亿元,增长15.0%。分城乡看: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1亿元,增长15.2%;县以下完成6.1亿元,增长14.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7.3亿元,增长14.2%;餐饮业完成3.3亿元,增长23.5%。

外贸出口增势趋缓。全年进出口总额1151.56万美元,比同期下降10.2%,其中:出口额1137.2万美元,比同期下降8.9%。

物价走势平稳。上半年,受禽流感的影响,生猪、家禽价格下降较多,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6.6%。全年输送旅客66万人次,其中:铁路客运42万人次,公路24万人次。货运量66652万吨公里,增长19.2%。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量14175万元,增长10.4%,其中:邮政业务量完成2566万元,增长34.0%;电信业务量完成11609万元,比同期增长6.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17.16万户,同比增长18.6%,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5.38万户,增长18.5%;乡村电话用户12.07万户,增长8.4%。移动电话年末用户14.14万户(含联通、铁通),增长73.2%。每百人拥有电话33.4部(含移动),比上年增加9.5部。国际互联网用户4232户。

七、财政、金融、保险

2006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750万元,增长2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37万元,增长18.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完成7999万元,增长31.9%。一般预算支出56886万元,增长44.4%,其中:基建支出2588万元,增长76.3%;教育支出22215万元,增长35.2%;社会保障支出4032万元,增长93.1%;行政管理费支出5975万元,增长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