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砀山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宿州市砀山县统计局

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多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扎实工作,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一、综合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使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夏、秋季出现了50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使农业受损12亿元。据初步统计:全年砀山生产总值2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了4.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44亿元,比上年下降14.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6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加快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3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减慢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5.7:22.6:31.7。人均生产总值3236元,比上年下降5.5%。

就业人员规模扩大。年末就业人口49.14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6.8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年末单位从业人员3.4万人,比上年下降5.6%。全年净增就业岗位数2605个,有1603人实现了再就业。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9.97万人,减少3.1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3万人,增加0.1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46万人,增加4.22万人。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全年劳务输出人员8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对经济支撑力较弱。就业压力仍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消费增长缓慢,经济增长动力不强。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9615公顷,比上年增加1853公顷,增长2.1%。粮食播种面积53779公顷,减少250公顷,下降0.5%;油料播种面积11616公顷,减少1494公顷,下降11.4%;棉花播种面积7915公顷,增加2153公顷,增长37.4%;蔬菜面积8656公顷,增加1610公顷,增长22.8%。

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因受灾而减产。全年粮食产量16.15万吨,比上年下降19.3%。其中:夏粮9.55万吨,增长10.2%,油料产量9438吨,下降62.3%,棉花产量4155吨,下降31.0%,水果产量60.5万吨,下降28%。

畜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年末大牲畜存栏3.85万头,增长0.8%,生猪存栏25.55万头,增长4.5%,羊存栏55.65万只,增长2.9%,家禽存栏227万只,下降2.6%。全年肉类总产量4.05万吨,增长6.9%。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当年造林面积116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600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44203公顷,零星植树258万株。全年实现退耕还林工程695公顷。

全年渔业养殖面积1533公顷,与去年持平。水产品产量2200吨,增长4.8%,投放鱼种194吨。

全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3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0万元。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0160公顷。新增机井472眼,394眼机井报废。年末已配套的机电井11417眼。水利排灌机械11801台,装机容量3.86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4.4万千瓦,增长2.7%,农用水泵11600台,联合收获机76台,机动割晒机2900台,农用运输车8.09万辆。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4740吨,农用塑料薄膜2106吨,地膜覆盖面积4510公顷。农药施用量6131吨。

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34402万元,比同期下降14.5%,其中:种植业完成89469万元,下降24.3%;林业完成8638万元,增长6.7%;牧业完成30581万元,增长25.0%;渔业完成1017万元,下降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390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16726万元,比同期增长7.5%。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240万元,比上年下降17.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4002万元,比上年下降15.2%;私营企业完成31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078万元,增长34.1%。分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5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185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9.83%,比上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1.28%,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047万元,比上年下降6.5%。亏损企业亏损额209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7%,亏损面42.3%,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一部分食品加工业、板材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制品制造业成为我县的工业亮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9.5%。资质三级以上建筑企业5个。完成建筑业产值10764万元,实现利润总额465万元,增长17.4%,施工工程个数87个。房屋建筑面积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5.2%,房屋竣工面积17.2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招商引资工作又有新突破。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47万元,比同期增长6.0%。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0780万元,比同期增长17.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99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8%,其他投资完成4830万元,比同期增长2.3%。房地产投资完成4027万元,比同期下降25.1%。2003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65个,引进资金3.48亿元。重点工程建设顺利,丰原集团投资2.5万吨浓缩果汁项目,福建漳州立兴罐头公司万吨水果罐头项目,香港佳华木业胶合板加工项目相继顺利建成投入运营,浙江黄岩科技罐头生产项目,中美合资民鑫3万精梳纱绽项目等项目在砀山落成投产,给砀山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本年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8300万元。

商品房销售额2784万元,销售面积4.5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物价、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708万元,增长25.1%;餐饮业零售额19147万元,增长15.0%;其他行业零售额15084万元,下降33.0%。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及县以上42143万元,增长6.0%;县及县以下43603万元,增长3.1%。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1723万元,比同期下降17.6%,其中:批发业19320万元,下降19.7%;零售业2403万元,增长4.7%。

对外贸易趋于活跃。全年出口总额18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96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29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