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黟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7 黄山市黟县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84万元,增长17.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90万元,增长14.1%。全年财政总支出共完成23399万元,增长32.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32万元,增长34.7%。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4307万元,增长29.1%,其中:增值税完成1753万元,增长36.1%;营业税完成1152万元,增长31.5%,个人所得税完成460万元,增长12.5%;企业所得税完成441万元,增长8.1%。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16557万元,比年初增加141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1622万元,增长10.6%,人均居民储蓄存款8526元,增长10.5%。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488万元,比年初增加3715万元,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28061万元,增长6.8%;中长期贷款4427万元,增长36.8%。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834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220万元,增长43.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218万元,增长82.0%,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96万元,下降12.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30万元,增长21.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06年末,全县共有普通初级中学10所(其中民办初中1所),招生1338人,下降18.1%,在生4510人,下降5.4%。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上升0.9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1.97%,下降0.83个百分点;职业中学1所,招生158人,在校生476人,增长54.5%。普通高中1所,招生457人,在校学生1242人,增长8.9%。普通小学18所,在校生5236人,下降11.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毕业生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普通初中专任教师262人,同比减少1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260人,达标率为99.2%,上升0.7个百分点;行政人员16人,减少4人;工勤人员8人,减少2人。小学专任教师354人,同比增加3人,学历达标354人,达标率为100%;行政人员23人,减少7人;工勤人员1人,减少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县公共图书馆1家,电影院1家,网吧16家,歌舞娱乐厅6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6家,图书出租经营户12家,打字复印11家,印刷厂3家。全年举办全县“新春画展”、春节灯谜会和大型“闹元宵”踩街活动,组织了以反腐倡廉、保护文化遗产等内容的各类晚会和演出10场,举办全县职工“国庆旱龙舟”比赛,公共图书馆接待读者5000人次,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积极推进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共送电影下乡173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报成功,《徽州楹联》、《徽州祠祭》、《黄士陵篆刻》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省专家评审,现正面向社会公示,基本可以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经费210万元,省级文物保护资金312万元。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共架设光缆线路20.2公里,电缆主干线路改造18.56公里,新增有线电视用1132户,全县全部乡镇都已经通广播电视。到2006年底,全县广播电视通播率达到10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2.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2%,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39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47床,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41床。卫生机构291人,比上年下降4.0%。卫生技术人员245人,比上年减少16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1人,增加5人,注册护士88人,增加3人。全年婴儿死亡率6.79‰,下降2.29个千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县成功举办了首届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比赛,举办各类运动会7次,积极开展“国土杯”长跑比赛、中国象棋比赛,组织了“遗产保护杯”篮球赛。全年培养了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0名,全民健身及群众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县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148万元,比上年增加88万元。按照“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的要求,进一步充实环保专项行动力量,以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建筑行业环境污染管理工作,重视群众环境污染投诉,坚决认真查处各项环境违法行为,使我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齐抓共管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全县积极创建全省生态示范县,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考核工作,落实生态建设考核任务,统筹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的工作,生态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全省生建设综合示范基地评审中获得名次,取得较好成绩。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050公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稳定。2006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95819人,比上年末增加178人,其中:非农人口17835人,占18.6%;当年全县出生731人,人口出生率为7.63‰,比上年上升1.41个千分点;当年死亡478人,死亡率为4.99‰,比上年上升0.2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比上年上升1.1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606元,人均比上年增加610元,增长2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25元,增长22.1%。农民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6%,比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856元(不含个私企业),比上年增长20.6%。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037人,比上年增加57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500人,比上年增加395人。全年共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449人,比上年增加466人,增长15.6%。积极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2006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380人,比上年增加59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9人,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324人。组织再就业免费培训450人,创业培训12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县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