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黄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普通初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增加。普通高中招生514人,在校学生达1653人,分别减少103人和208人。普通初中招生3605人,在校学生7856人,分别增加785人和1973人。小学招生1078人,小学在校学生10328人,分别减少155人和263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共招生578人,减少144人;在校学生1894人,增加3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取得成效。年末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30家,其中:网吧14家,游戏厅11家,音像制品13家,歌舞娱乐场9家。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成功举办了首届黄山民俗文化节,18个乡镇和街道办参加演出,汇集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节目如“轩辕车会”、“打莲枪”等20余个,庆“七一”和中通广场庆典活动组织民俗文化、社区文化表演队在庆典仪式上进行了演出,承办了作为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的“我们是共产党员”大型歌咏活动,7月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黄山区系列活动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文体活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黄山区主场日活动“太平盛世狂欢节”盛况空前。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449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52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人;注册护士157人。年末全区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16人。年末全区有乡(镇)卫生院19个,床位180张,卫生技术人员218人。 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加强。设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分中心,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推行卫生院“院长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制”改革,共聘任了7名卫生院院长及2名副院长,并在这七所卫生院率先实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公开选拔乡镇卫生院后备院长制度,专门建立储备库,提高了卫生院整体管理水平,公开招聘了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优化重组各乡镇卫生人力、设备资源,同时在技术、设备薄弱地区家大支持力度。 群众体育丰富多彩。举办了我区单项比赛中规模最大的中小学长跑接力赛、迎新春羽毛球赛、首届夏季篮球联赛、“黄山东大门”杯第二届“乒协杯”乒乓球比赛、黄山区羽毛球协会首届会员排名赛。全国老干部门球决赛在我区成功举办;区青少年门球对参加安徽省青少年门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有4名青少年代表黄山市参加全省青少年棋类锦标赛、获得黄山市“连通杯”三人制蓝赛第三名、老干部门球代表队获得全市比赛第四名。全民体育健身基础工作。我区现有四处省级“全民健身示范点”,今年10月城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由3套增设为4套,器材数量在全市区县中位于前列,参加晨晚锻炼的群众人数不断增多,参与面十分广泛。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区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1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节目1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05年,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全区新增有线电视城乡联网的村21个,乡镇有线联网率100%,村级有线电视联网率100%,村级联网率67.8%,实现了农村广播常响率达98%,广播电视通播率100%,有线电视2.6万户,新增2000户。 十一、环境保护 黄山区于2004年10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之一。高质量完成了《黄山市黄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并批准实施。 加大执法力度,污染防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共开展各类环保执法现场监察120人次,其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法检查40人,应急处理突发事件1起,查处企业环保违法行为5起。 我区总体环境质量状况良好。2005年全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2005年太平湖水质总体良好,富营养化评价为“中营养”水平,富营养化指数为32.7,比2004年32.9下降0.2。2005年未出现全湖性的PH值异常现象。2005年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良好,除细菌和总氮指标外,达到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要求,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005年我区河流水质总体良好,除部分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外,大部分河流水质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受污染的水体主要是浦溪河城区下游河段和逍遥溪汤口镇下游局部河段,在枯水期水质为IV类。 2005年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昼间总体超标,超过标准值3.1分贝,比2004年上升0.7分贝,其中北海中路、平湖东路噪声污染较严重,分别超标5.5分贝。2005年我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分别达到功能区噪声标准,声学环境总体良好。居住、文教区昼、夜监测平均值分别是53分贝和43.8分贝;商住、工业混杂区环境噪声昼、夜监测平均值分别是57.9分贝和46.5分贝。区域环境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水平。2005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61044人,比上年末增加57人,其中:非农人口33985人,占21.1%。男性83321人;女性人口77723人,男女性别比为107.2:100.0。全区人口出生率为6.52‰,比上年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84‰;自然增长率为1.69‰,比上年提高1.8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年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5017元,增长34.3%,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195元,增长28.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91元,增长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3%,下降14.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33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081人,增加32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576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103人,增加591人。全区共发放203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460万元,比上年增加141万元。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78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7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21人;免费职业介绍786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全年共保障低保对象986户,共2556人,增长0.2%,共发放低保金199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