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黄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7 黄山市黄山区统计局

黄山区统计局

2005年是我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也是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一年。一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积极实施东向发展的战略,深入推进“一路三区五大战略”,大力实施“443”行动计划,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加快发展,使全区经济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51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3480元,比上年增加1758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1630美元。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6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6亿元,增长36.0%,其中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31.2%;在工业增加值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1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9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1.4∶17.8:60.8调整为19.4∶22.0∶58.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46.0%和50.2%,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0.5、6.2、6.8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以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2%;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改革取得新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金融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1.31亿元,同比增长2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未根本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5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农业生产在支农和惠农政策的鼓励下,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7.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3.45亿元,同比增长3.4%;林业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4.2%;牧业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2.7%;渔业产值1.03亿元,同比增长5.6%。

适合山区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总播种面积17803公顷,下降3.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057公顷,下降6.4%;油料播种面积3358公顷,下降2.3%;水果种植面积312公顷,增长11.4%;蔬菜种植面积1940公顷,同比增长1.5%;茶叶种植面积2852公顷,增长4.2%。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34万吨,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发展,其中:油料产量4377吨,下降1.2%;水果产量8695吨,增长28.1%;茶叶产量956吨,增长0.6%;蔬菜产量36626吨,增长2.6%。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区共完成造林521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9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为75.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畜牧业、渔业生产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为7655吨,增长1.2%,其中猪肉为6292吨,增长1.1%。禽蛋产量1295吨,增长0.6%;蚕茧产量281吨,增长8.5%。全年生猪出栏75989头,增长0.1%;家禽出栏75.8万只,增长2.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0096吨,增长0.6%。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6840千瓦,增长6.1%。农用拖拉机3559台,增长8.9%;农用运输车813辆,下降21.4%;有效灌溉面积达7850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333吨;农村用电量1587万千瓦小时。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村数占总数比重上升到97.4%,自来水受益村占总数比重上升到99.1%,通电话的村数比重上升到10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5万元,增长3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6%,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年末达2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1.4%,创历史新高,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81.3万元,增长42.0%;集体企业7498.0万元,增长372.0%;股份制企业61423万元,增长6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306.0万元,下降4.2%;其它类型企业2682.9万元,增长69.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774.1万元,增长26.8%;重工业增加值15128.4万元,增长139.2%。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9.6:80.4变化为10.5:89.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801.4万元,增长17.7%;完成新产品产值1255.7万元,增长9.1%。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月报的9种主要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4种,下降的有5种。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103.42%,下降0.47个百分点;重工业97.8%,下降0.0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89,同比上升41.4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077.9万元,同比增长142.8%,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516.3万元,同比增长219.8%;亏损企业亏损额16万元,同比下降94.5%。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116万元,比上年增长43.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2.1%。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140万元,下降13.8%;其中实现利润240万元,下降27.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5987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9070平方米,同比降低12.2%;房屋竣工面积3252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97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区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1243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4.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854万元,比上年增长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