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常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六、对外经济 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0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6%,其中外贸出口7844万美元,增长38.8%,进口215万美元,增长3.1倍。全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6.8亿元,增长50.2%。 利用县外资金大幅增长。2007年共引进市外项目111个,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协议投资总额38.4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2007年新批外资项目2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15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20万美元,增长1.1倍。 “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实施。2007年我县共签约67个山海协作项目,本年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到12月止,开工项目60个,开工率为89.6%;投产32个,投产率为47.8%,较好地实现了与发达地区的对接。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邮电通讯业加快发展。2007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受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855万人,完成公路货运量1089万吨。年末拥有营业性载客汽车249辆,客位2266座;货车1189辆;出租小轿车53辆、轮胎式拖拉机1781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197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全省统一清理固定电话及宽带用户、对长时间不用的用户进行拆机,所以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有所减少,年末拥有固定电话9.11万户,比上年减少增长7400户。互联网用户数12176户,比上年减少2039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12.3万户,增长32.3%。 旅游业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第四届华东旅游交易会暨第三届浙江山水旅游节,先后在中国旅游报、浙江卫视、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浙江旅游网等知名媒体上刊登、报道信息100余条,比较全面地报道常山旅游资源和旅游动态。全年共接待景点旅游者9.4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55.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0%、8.0%。审批小九寨生态农庄两畅行星级旅游饭店;新桥桃花源成为全市唯一入围“浙江最美丽乡村30佳”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45449万元,比上年增长24.8%。各项税收38863万元,比上年增加7366万元,同比多增1863万元,增长23.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566万元,增长25.3%。全年财政支出69323万元,增长23.7%,其中教育支出15391万元,增长21.2%,卫生支出4718万元,增长27.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4618万元,增长24.1%,农林水支出10438万元,增长51.1%,环境保护支出2769万元,增长94.0%,科学技术支出2215万元,增长32.4%。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金融形势良好,货币运行正常。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0亿元,比年初增加6086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8.5亿元,比年初增加36351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255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比年初增加20730万元;在新增各项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增加12079万元,农业贷款增加12216万元,商业贷款减少2348万元,其他短期贷款减少1385万元。现金收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现金支出1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工资性支出9.9亿元,增长33.7%,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75812万元,比上年增长34.3%。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2007年,我县两家主要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常山分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常山分公司)保费收入7872万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875万元,增长1.1%,人寿保险保费收入5997万元,下降6.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416万元,下降18.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出现新突破,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借助衢州市“科工会”平台,推进科企合作,组织了科工会对接技术难题项目60个,完成合同签约42项,全县335家参会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技术合作意向项目达到35项;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开展了企业会员组织、网上技术市场技术难题征集等工作,技术难题上网发布40项。科技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2007年以来,在项目申报和立项的量和质都有新的突破,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9项,市级22项,县级72项。全年已立项9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4项,市级12项,县级54项。这些项目涉及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其中轴承、钙类、电子、化工、环保和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占90%以上。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其中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被立项,申报并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4家。积极开展专利业务知识宣传和代理服务,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突破。2007年,全县申请专利57件,授权16件。年末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59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467人。科技投入继续增加。2007年,全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2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4%。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从2006年3月全县开始启动教育创强工作,我县的教育事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是我县历史上教育面貌改观最大的一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创强县” 验收。2007年我县教育经费拨款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初中比例达到99.89%,义务教育入学率99.96%,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97%,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99.12%,7-15周岁“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7.4%;小学在校学生数1796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6467人(含社会力量办学),职业高中在校学生数1084人,初中毕业升学率93.1%,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实现新突破。2007年,通过网络助学、引进县外资金、一对一结对等形式,我县共筹集助学款51.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20名,成功举办了“关爱贫困学子、情满柚都石城”大型助学行动暨浙大成长型企业总裁班联谊会资助百名贫困学子活动。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依托各类节假日,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高质量承办2007中国?常山石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大胆探索“文化下乡、文化串乡、文艺驻村”活动形式,全面开展“演出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文化“大篷车”开展送戏下乡工作。配合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开展“宣传贯彻十七大,深化民情沟通日”为主题的“民情沟通日”文艺宣传车下乡文艺演出60余场,初步形成我县农村文化“一乡一节、一村一品”的文化品牌;在社区、农村共放映优秀影片1561余场次,观众达72万余人次,建立10个图书流动点,共提供各种适合农村的图书5000余册;确定宋畈乡五爱村、青石镇砚瓦山村、东案乡后宅村、新桥乡坞石坑村4个村为2007年市级特色文化村创建村,15个村为县级特色文化村创建村;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 %。2007年继续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村村广播响工程”,2007年实现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3170户,安装农村有线电视用户5457户,安装调频广播村132个,全县已完成330个村调频广播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9万户,其中农村4.3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