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常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 围绕“三大战略任务”,面对宏观调控持续趋紧的经济运行环境,正确应对形势,积极研究发展对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着力推进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高位健康运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2007年,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14.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50.8:36.1调整为12.4:52.3:35.2。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15040元,折合1966美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农村及农业经济 我县农业经济经过连续四年的稳定发展之后,2007年又取得了稳定的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56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实现增加值60980万元,增长6.8%,农业经济步入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7年是农业经济全面丰收的一年。种植业继续保持稳定,胡柚柑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万吨,比上年增加2208吨。在农业生产中显现了两大亮点:一是胡柚柑桔产量大幅增长。在2006年胡柚柑桔产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07年其产量继续增长,柑桔产量为15.2万吨,增长14.9%,胡柚产量为11.5万吨,增长12.6%;二是畜牧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由于受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及国家政策支持,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畜禽规模户发展迅速。 2007年底,全县畜禽规模户达249户,比上年增加45户,其中生猪饲养户176户,增加23户,肉禽饲养户60户,增加19户;全年生猪、家禽存栏数分别为8.8万头、105.1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0.7万头、13.6万只,分别增长8.5%、14.9%;生猪、家禽出栏数分别为 13.3万头、185.5,分别增长7.1%、5.8%;肉类产量和禽蛋产量分别为10236吨、1439吨,分别增长7.3%和15.8%;同时,渔业生产快步发展,实现渔业产量3822吨,增长17.5%。 扎实推进兴林富民工程建设,提升富民能力。全县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为8161亩,其中迹地更新4525亩(人工更新3380亩,补植造林140亩,人工促进更新1622亩),低产林改造712亩,荒山造林2924亩。义务植树57万株,林木育苗面积120余亩。2007年度全面完成新桥乡源头村、东案乡梅树底村、新昌乡黄塘村兴林富民示范村建设,并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山区林业开发项目,新造竹林300亩,毛竹低改500亩,施肥300亩,油茶低改500亩,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3个,顺利通过省兴林富民示范村验收。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千库保安工程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9座;完成万里清水河道整治37.5公里,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完成防渗衬砌渠道18公里;实施了城南防洪工程,狮子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全县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368万立方米、砌石4.1万立方米,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亿元。全县通机耕路以上的村342个,已通电话的行政村342个,通自来水村163个,垃圾集中处理村210个。全年农村用电量为5146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生产用电263万千瓦时,农民生活用电3754万千瓦时,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农业更趋绿色化、产业化。2007年全县新增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个;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县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使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8家,社员14384个,带动非成员农户3万户,培育市级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培育省级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在促进我县农产品销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年共扩建养猪园区4个,新建、扩建年出栏家禽5万羽以上、蛋鸡2万羽的养殖小区5个。 农村面貌继续改观。深入实施“八大工程”,新编制和调整了30个村庄规划,完成35个村的村庄整治任务;完成3个省级农民饮用水项目,受益73个行政村,改善饮用水条件人口达4.25万人;创建了7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一批文明和睦村、特色文化村、环境优美村。全面完成了31个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新增各类沼气池1.3万立方米。完成旧房拆除面积5.6万平方米,新房建设面积7.2万平方米,新增村内道路面积22.3万平方米,拆除露天粪坑196个,新建公共厕所27个,添置垃圾箱215只,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0.9万人,消灭“赤膊墙”面积15.1万平方米。新创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个,新完成环境整治村35个,新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67个,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示范整治村建设任务。 贫困山区农民下山脱贫工程深入开展。坚持以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梯度转移为原则,围绕“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的总体目标,切实解决用地难、资金难、发展难等问题。为加快建设步伐,把下山脱贫小区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双向互动求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下山移民和小区建设步伐。目前为止,全县共完成下山移民567户1972人,占省计划335户1300人的169.2%。 “农家乐”显特色打品牌。在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资源做好特色文章,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农家风味,彰显区域特色。如依托新桥乡桃花源紧临芙蓉湖的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丰厚的生态优势,围绕“桃”字,挖掘特色文化,规划建设“十里桃花溪”、“百桃园”和“廉石文化长廊”等特色景点,发展休闲型农家乐,打造休闲避暑胜地。2007年申报的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桃花源农家乐和市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路里坑村已接受上级考核验收,共评选三星级经营户22户。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92户,其中“桃花源农家乐”被评为首届浙江“2007浙江优美乡村”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