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常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资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本着“理顺管理职能,优化机构整合”的原则,将县中医院、县卫生进修学校全部并入县人民医院,保留“常山县中医院”和“常山县卫生进修学校”的牌子,将县妇保院的医疗部分剥离并入县人民医院,保留“常山县妇幼保健院”的牌子,按业务工作需求对医疗设备进行重新调配,进一步优化城区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由于新技术、新设备在临床的大量应用,群众的治疗条件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250526人参加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2%,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度由原来每人每年42元调整为62元,门诊药费报销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为20%,住院医疗费用全年累计最高报销额由原2万元提高到3万元;全县受理报销业务106485人,报结医药费共计982.9万元,全年基金结余率为17.0%。全县14个乡镇全部启动参合农民体检工作,参合农民体检23.3万人次,建立农民个人体检档案22.6万份。2007年,全县取得市级科研立项2项,县级科研立项15项和3项医药科技项目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人被评为市级名医,3人被评为县第四届拔尖人才。 十一、人口与环境 以强化环境执法,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全面完成省“811”污染整治工作为重点,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建设,2007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高质量完成好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我县的资源环境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从科学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功能的角度,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明确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和禁止准入区域,组织编制了《常山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报省环保局审查;深入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何家、新桥2个乡开展了全国环境优美乡建设,新昌乡通过了省级生态乡命名。结合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作,努力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徐村村、胡家村、何家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已建设完成。完成1个乡镇中转站建设,新增18个垃圾集中收集处置村;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和深入开展污染整治,全年全县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辉埠、宋畈、东鲁、化工小区等区域的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全县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常山港出境水水质100%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城区大气质量保持在Ⅱ级标准,天马镇城市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染物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 年末全县总户数为101117户,总人口325836人,平均每户为3.22人。总人口比上年325442人增加394人,年增长0.12%。其中男性170806人,占总人口的52.42%,女性155030人,占47.58%,性别比为110(女=100,下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2193人,占总人口的12.9%,比上年减少108人。全年全县出生人口3463人,出生率为10.6‰,与上年持平,出生性别比为110;死亡人口1781人,比上年多13人,其中男性死亡1024人,女性死亡757人,死亡率为5.47‰;全年全县人口自然增加1682人,自然增长率为5.16‰,比上年上升0.06个百分点。全年迁入2842人,迁出3761人,机械增加-919人,机械增长率-2.8‰。 2007年底,全县18岁以下的为66781人,占总人口的20.5%;18—35岁的有92823人,占总人口的28.5%;35—60岁的有123083人,占总人口的37.8%;60岁以上的有43149人,占总人口的13.2%。其中全县人口信息系统上100岁以上老人有24人,经核实现健在的百岁老人共7人,分布在天马镇和芳村镇辖区。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开发就业岗位3653个,实现就业1285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1人,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9%,基本消灭了城镇“零就业家庭”。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开展“订单式”“预约式”等实用型培训,有效利用劳动力市场配置优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用工单位需求为对象,适时开设适用性、针对性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先后举办了轴承、服装、家政、电脑操作、中式烹饪、面点及本地企业用工急需专业培训。同时,完善劳务培训券制度,严格把好培训班审核、培训质量和考核关,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全年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11028人。采用企业培训或校企联合培训的方式,开展技术蓝领培训及鉴定工作,全年培训企业技术蓝领1020人,外来工培训413人,其中紧缺工种3363人(含农民素质培训),推荐高技能人才347人,其中新技师培养54人。组织参加技能鉴定1509人,获取证书人数为1186人,其中初级753人,中级433人。全年参加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共3382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2820人,其中初级工2027人,中级工793人。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显成效。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我县被征地农民已参保村达到26个,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7817人,当年新增3221人;领取生活保障待遇人数2741人,同比增1170人;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收入3101万元,支出490万元,累计结余达8311万元。2007年我县城乡共有4486户7616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年支出保障金774万元,其中城镇529户922人,年支出保障金143.4万元,农村3957户6694人,年支出保障金630.6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县618名五保对象有551名实行入院集中供养,其中48名不宜集中供养对象落实了“户院挂养”措施,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9.2%;35名城镇“三无”对象有34人实现了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到97.1%,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参保总人数已达13796人,享受待遇人数71人,基金收入163.93万元,支出35.27万元,结余128.66万元。针对副食品等价格上涨过快情况,全县低保对象发放低保物价补贴156万元,确保低收入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全面完成了城乡困难群众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对395名低保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术前初检,对符合手术条件的122名患者成功实施了复明手术,使他们重获光明。全年救助农村低保住房困难群众275户,救助金额182.8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稳中有升,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略有下降。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75人,同比净增3605人,基金总收入7227万元,同比增25.0%,累计基金结余9032万元,支付能力为20.5个月。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缴费人数为2359人,基金总收入829万元,同比减15.0%,累计结余1300万元,可支付能力为12个月。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运行平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172人,同比增1439人,基金总收入3492万元,同比增16.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3739万元;工伤参保人数23216人,同比增9915人,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65万元,支出69万元,累计结余234万元;生育参保人数9805人,同比增552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13万元,支出67万元,累计结余215万元。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认真贯彻《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加大扩面力度,规范基金征缴和发放,开展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收缴失业保险金340万元,发放救济金106万元2465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