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抚松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5 白山市抚松县统计局

四、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换,消费信心日益增强,全县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商品结构和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县域内各旅游景点也日趋火爆。

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990万元,同比增长9.8%;其中县级实现33,740万元,同比下降1.9%;农村实现71,250万元,同比增长17.3%。按行业分类,其中批发零售额同比增长5.3%;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42.8%。全县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3.1%;民营企业和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9.6%。民营和个体私营税收实现1,667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12.0%。全县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1,720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达到10户,并被列为全省农产品出口重点县。

旅游业发展步入正轨,特别是长白山西坡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长白山西坡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抚松长白山旅游经济开发区组织机构已确立,总体框架已形成,现已启动运行。长白山松江河漂流项目投入运营。榆树镇白龙湾旅游景点和仙人桥温泉旅游度假村建设日趋完善。2003年虽然受“非典”和长白山西坡公路建设的影响,全年仍实现旅游总收入3,596万元。

五、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使公路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年投资2.5亿元建设柏油路、水泥路95.5公里,砂石路29.5公里。长白山西坡旅游公路、大东检查站至榆树、榆树至白龙湾、大东检查站至新屯子镇 、抽水至清乡等农村公路相继竣工通车。总投资5.3亿元的鹤大线沿江至万良段公路已开工建设。到2003年末,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85公里,高等级公路已达到314公里。全县乡村公路建设已全面铺开。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参乡经济创造了便利条件。

客货运输发展较多,运输业市场非常活跃。全县汽车拥有量已达到7,200辆,比上年新增400辆。客运车辆已达到1,520辆,比上年新增632辆。全县私人拥有车辆3,598辆,比上年新增420辆。农用运输机动车辆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全县国有运输企业全年完成客运量69万人次,同比提高11.2%,非国有运输客运量91万人次,同比提高13.2%。全县总计完成客运周转量达到7,007万人公里,同比提高7.8%。

全县完成邮政通讯业务总量7,412万元,同比增长6.0%。全县拥有固定电话为78,152部,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25部。在网移动电话用户已达到5.2万户。公用电话在主要街道随处可用,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对通讯业的需求。数字数据业务、电子商务等继续高速发展。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县委、县政府克服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调整等减收因素的影响,大力培植财源,狠抓均衡缴库,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培养扶持,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保证了重点支出。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87万元,增收1,411万元,同比增长11.3%。剔除消化以往1,200万元应退未退国税和财政部门空倒的300多万元虚收因素,财政收入实际增长20%以上。全年实现财政支出29,176万元,同比增长13.9%。

金融机构紧紧把握服务于参乡经济发展这个宗旨,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48,481万元,同比增长5.6%。其中城乡居民存款245,045万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1,203万元,同比增加97.9%,其中农业贷款24,172万元,同比增长225.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业务面不断拓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668万元。其中人民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403万元;人寿保险费4,265万元。人民保险赔款余额1,572万元;人寿险结付金额321万元。

七、科技发展和教育

2003年,县委、县政府继续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方针,并迈出新步伐,总体科技实力迅速提升。刺五加无公害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被列省中药现代化第二批基地建设项目,“等离子体技术在人参种子处理上的应用研究”等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和市级科技计划。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对接与协作取得实质性进展,13个乡镇,8个企事业单位与20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42个科技项目的对接协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技术市场活跃,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达47%以上。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成就显著。2003年末,普通中学35所,小学77所。在校中学生21,368人,比上年增长3.7%,在校小学生21,322人,比上年下降10.1%;中小学生教职工4,468人,比上年下降1.1%。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高考升学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指标位居全市前列。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投资1,318万元,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新建校舍14,756平方米,维修校舍10,024平方米,撤并村级小学35所,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八、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力度加大,规范了文化市场秩序。山里红剧团、参乡图书馆、文化馆等多次举办娱乐活动和文艺演出,丰富了参乡文化市场,参乡文学创作取得可喜成果。全县村村都通上了电视,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2.6%以上。电视自办节目丰富,有线电视全县联网工程开始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各种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晨练人员不断增加,老人艺术团活动频繁,节目新颖,深受人们喜爱。县体校先后向国家和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得到改善。2003年末,全县有医院、卫生院42个,住院床位总数达2,07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17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技术和医疗条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总量指标均超过上年。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县疾病防控中心大楼已竣工。大批先进医疗器械设备正服务于参乡人民。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新出生人口1,934人,出生率为6.18‰,比上年降低0.9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29人,死亡率为3.29‰,比上年降低0.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以下。全县年末总人口312,933人,比上年增加228人。其中农业人口120,809人,非农业人口192,124人,比重分别为0.9%和0.5%。

伴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提到提高。2003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9元,比上年增长3.2 %;农村人均纯收入3,608元,比上年增长6.2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59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住户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到15.6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7.6平方米,较之去年有了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