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抚松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白山市抚松县统计局

2003年,是全县人民经受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新成绩的一年,也是我县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全县各条战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支柱产业日趋强盛,优势产业健康发展,新兴产业生机勃勃,全县的经济实力实现了新的跃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5,876万元,按可比口经计算,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64,357万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04,510万元,同比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7,009万元,同比增长15.6%。从总的经济状况看,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8.7%:44.0%:27.3%,调整为27.3%:44.3%:28.4%。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609元,同比增长10.8%。

全县城乡市场价格水平仍保持在低位运行状态,物价平稳,消费品供应丰富,城乡市场购销两旺,生活日用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城乡差价进一步缩小。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6%。其中食品类为111.7%;衣着类为104.7%;家用设备为98.4%;交通和通讯为10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104.0%;居住类为10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1.0%。

经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6项,概算总投资16.2亿元人民币,已完成27项,在建15项,进行前期工作4项。全年争取项目资金8,556万元。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全年顺利完成10户小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4,318万元,破产标的额为2,072万元。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合同引进资金2.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96亿元。万良铁矿和北新区供热站已相继投入生产和运营。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质量和总量不断提高和扩充,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民营企业户数已达12,573户,资产超百万元以上的大户达到36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23亿元,同比增长23.1%;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8.6%。

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灵活实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县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2,386人和56,733人。全年为18,93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58亿元,为134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25万元,为47,953名低保对象下发城镇低保资金1,864万元。新开发就业岗位7,486个,城镇新增就业5,483人,劳务输出9,1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农业

全县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力增强和稳定发展的目标,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6,569万元,比上年增长6.2%。农作物播种面积13,645公顷,其中粮豆播种面积10,227公顷,较之上年下降11.5%。粮豆总产量因受霜冻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产量为41,286吨,同比减少-18.6%。其中玉米减产-20.1%;大豆减产-7.3%。全县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比2002年的38%增加了7个百分点,优质品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3%。订单农作物范围扩大到专特用粮食作物,全年落实7.58万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了参业结构,按人参“精优”标准规范种植的面积已愈200万平方米。无公害人参面积已占全县人参留存面积的8%以上。与此同时,还创建了新品种蔬菜引种、蔬菜技术创新、山葡萄、中小药材规模化种植等4个农业科技示范区。提高了农特产品生产基地的档次和规模。山菜家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封沟养蛙放养面积达38万亩,中草药材基地发展到1.5万亩,林下作床栽参和撒山参籽及移山参总面积达到6.5万亩。同时加大力度实施了长白山林业资源恢复建设工程,全年完成退耕还林2.16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完成1.02万亩,薪炭林基地总面积达到7,188亩。红松果林基地已营造6.87万亩,实现了连续23年无森林火灾,被国家评为全国营造林百佳县。

畜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实现牧业总产值17,923万元,比上年增长4.6%。肉类总产量11,926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9,342吨,同比增长4.8%。禽类亦有大幅度增长。

农业科技化投入继续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灌溉总面积、农业用电量、施肥量、薄膜农药使用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村税费则大幅度减少,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三、工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县委、县坚持工业立县,富民强县的指导方针,把经济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使全县工业企业生产平稳持续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全县乡及乡以上全口径工业企业产值实值136,175万元,同比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29,207万元,同比增长9.7%,在规模企业中,县属企业实现产值82,104万元,同比增长10.2%。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县属企业实现利润额1,089万元,同比增长2%。

建筑业在2003年取得了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产值11,712万元,同比增长1.7培,实现增加值1,166万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利税总额651万元,同比增长2.9倍。

县委、县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在认真筛选建设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多渠道落实配套资金和积极创造投资环境,使我县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猛增的强劲势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618万元,同比增长55.7%。全县旧城改造及新建工程规模创历史新高,工程建筑总面积愈2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7亿元。北新区开发进展顺利。投资2,400万元新建的外国语学校已交付使用,投资7,067万元的县城供水工程正式列入国债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资金已到位850万元。总投资6,400万元的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总投资520万元的北江松花江大桥已动工。投资430万元的我省最大乡道桥梁 抚生松花江大桥已建成通车。此外,小城镇建设投资显著,松江河、露水河、泉阳、万良、仙人桥等重点乡镇在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等方面共完成投资3.6亿元,有效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