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2010-03-03 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统计

2008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继续攀升,工业规模持续扩张,投资再创新高,外经外贸冲破危机实现增幅,旅游经济持续火热,招商引资成绩斐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平稳,物价回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显著改善。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城市称号。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达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1.5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2:66(总体为100,下同)。全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4.3万元,增长19.4%。万元GDP能耗为1.2吨标准煤。

财政税收:财政总收入完成27.4亿元,增长36.4%(原口径)。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增长31.4%;地方财政支出19.0亿元,增长35.1%。国税收入10.9亿元,增长3.6%;地税收入8.1亿元,增长35.2%,其中增值税完成19081万元,增长3.7%;营业税22213万元,增长25.2%。

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增幅放缓,总指数为105.6%,比年初回落了2.5个百分点。其中,八大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七升一降”的发展态势,食品类、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涨幅分别为11.7%、1.5%、7.9%、4.6%、0.9%、2.9%、5.8%,衣着类下降2.1%。

招商引资: 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17项,引进资金61.3亿元,增长21.9%。在煤化工、木材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销售、机械制造等领域引资成效明显。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的开工建设实现了煤化工产业的突破,鑫富活性炭、国际建材采购中心、长青亿通食品加工等项目的落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引进了大中华、海航等一些规模和实力较强的大集团公司,促进了传统行业提档升级。

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户数为11206户,增长2.0%。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41261万元,下降11.7%。其中,个体上缴税金8500万元,增长8.6%,私营经济上缴税金32761万元,下降15.2%。

二、口岸经济

口岸疏运:口岸疏运体系日趋完善。新国际货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铁路国际货场开工建设,草原列车延伸至满洲里。公路口岸新旅检大楼主体完工,货检区扩建工程竣工。西郊机场完成二期扩建,达到4D标准。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口岸疏运体系形成。2008年,满洲里货运量完成3383万吨,增长0.4%。口岸过货量达2411万吨,增长0.4%(铁路口岸2335万吨,增长0.3%;公路口岸76万吨,增长2.7%),其中,进口1914万吨,下降9.1%;出口265万吨,增长29.2%;转口232万吨,增长45.6%。

外贸:外贸经济克服边贸政策调整影响,保持增长。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8亿美元,增长28.6%。其中,进口96亿美元,增长27.6%;出口12亿美元,增长19.8%。上缴关税及代征税达92.7亿元,增长17.1%。

满洲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0亿美元,增长19.8%。外贸企业进出口总值26.5亿美元,增长8.7%,其中进口24.7亿美元,增长6.6%;出口1.8亿美元,增长48.9%;旅游贸易13.5亿美元,增长50.0%。截止年末,全市外贸企业528家;加工贸易实现进出口额1618万美元,增长30.7%; 利用外资1184万美元,实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69项,合同劳动人数7877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家,合同外资金额250万美元。全年菜果出口38.3万吨,增长7.9%;创汇1.2亿美元,增长33.3%。

旅游: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边境旅游人数92.7万人,增长3.2%,其中:中方出境21.2万人,增长4.3%;俄方入境71.6万人,增长2.9%(全年出入境旅游人数182.3万人次,增长1.0%)。国内旅游人数289.7万人次,增长28.8%。旅游总收入32亿元,增长20%(含一日游);旅游创汇2.3亿美元,增长4.7%。完成了第五代国门景区和 “红色后代”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展厅三期建设工程和装修布展,制定了《满洲里市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规定》。打造了融城市观光游、红色记忆游、异域风情游、访古文化游、界河生态游为主题的一日游和多日游线路。规范了宾馆饭店和旅行社服务,加强了旅游市场检查力度,查处挂靠经营旅行社三家;完成了导游员IC卡制证和旅行社业务年检、导游员年审工作。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外联旅游局建立了区域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全市300多名导游员和领队进行考核培训。完善大厅服务功能,为中外出入境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实现了国内外旅游服务一体化。

三、传统经济

农业:农业总产值完成38498万元,增长36.9%(按现价计算,下同),其中:种植业产值完成3656万元,下降28.5%;牧业产值完成9100万元,增长23.1%;渔业产值25038万元,增长6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704万元,增长36.2%。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370公顷,下降0.9%;菜薯总产量4.1万吨、瓜类5471吨、水果130吨,均与上年持平。

年末牲畜总头数71290头(只),增长4.9%。其中,大牲畜和羊合计39080头(只),增长15.5%;生猪存栏32210口,增长5.7%。貂、狐等特种经济饲养量达8.5万只,其中貂2.13万只、狐5.52万只、獭兔0.75万只。

工业: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实现75亿元,增长37.9%。实现增加值25.4亿元,增长2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户,实现产值52.6亿元,增长84.5%,实现增加值14.5亿元,增长33.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19796万元,下降3.3%,重工业506581万元,增长91.3%。轻、重工业结构比重为4:96(总体为100)。从所有制形式看,国有经济完成91179万元,下降5.6%;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435198万元,增长130.6%。从隶属关系上看,自治区属、呼伦贝尔市属、市属工业分别完成产值136294万元、902万元和389181万元。原煤工业实现产值8.1亿元,增长6.5%;电力、水的生产及供应业实现产值3亿元,增长24.3%。2008年,木材落地加工量312万立方米,下降17.9%,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业实现产值36.5亿元,增长174.4%。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60亿元,达63亿元(含铁路),增长44.8%。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已开工项目161个,完成投资61.4亿元,增长54.7%。其中,总投资过亿元项目14个,本年完成投资额31.3亿元;总投资5000万元——亿元的项目19个,本年完成投资额为13.7亿元。第一产业完成0.02万元,下降82.7%;第二产业完成19.8亿元,增长79.0%;第三产业完成41.5亿元,增长45.9%;房地产项目投资21.9亿元,增长65.3%。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06万平方米,增长55.3%,其中住宅173万平方米,增长103.5%。竣工房屋面积132万平方米,增长67.1%,其中住宅77万平方米,增长126.4%。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亿元,增长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