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郊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区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1256万吨,增长3.3%;公路货物周转量 42070万吨公里,增长1.9%。公路客运量347万人次,下降3.6%;公路客运周转量5110万人公里,下降18.1%。 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6万元。全区邮路总长度650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457部;小灵通13689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41424门,全区公用电话402户。中国宽带互联网端口总数达6108个,窄带拨号端口数达100个。 旅游业迅速发展。2007年,在翠枫山、银圆山庄、龙海山庄等龙头景区带动作用下,全区旅游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全区各景区接待游客76万人次,门票收入283万元。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升温。随着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的增加,为消费品市场的升温并保持两位数增长提供了基础保障。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3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为42637万元,增长13%;餐饮业零售额为8297万元,增长43.9%;其他零售额为12187万元,增长18.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2007年,全区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升依法理财水平,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使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43616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1.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276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3.12%;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8416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8.4%。 金融对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支持作用。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21亿元,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72亿元,增长16.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增长8.3%。 保险事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659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34万元,增长6.2%;人身险保费收入5057万元,增长13.5%。全年赔付金额1023万元,增长17.2%,其中财产险赔付813万元,增长19.7%,人身险给付金额210万元,增长8.2%。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区共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51项,申报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4项,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其中,有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全年共争取市以上各类计划扶持资金181万元。同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0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工作再创佳绩,“三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07年末,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生12325人;职业中学在校生2164人;小学在校生16503人;全年在园幼儿6152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区助推新农村建设为宗旨的“群星风采”文化广场活动,共举办演出场次80余场,观众人数达10万人次。在参加市级以上主办的各类表演节目中,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阳泉郊区》全年出版145期,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事业机构241个,床位1037张。其中,综合医院4个,床位558张。全区每千人拥有病床4.8张。全区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19人。其中,执业医师355人,执业助理医师69人,注册护士304人。全区每千人拥有医生3.4人。全区共有11.9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09%。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纲要工程实施,促使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通过一系列群体健身活动的开展,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练的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到目前,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为1.7平方米。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区总人口(常住人口)为25.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12万人,乡村人口8.24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0.73‰;死亡率为7.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1‰。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4240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4996元,比上年增加556元,增长12.5%。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区建设局统计,2007年末,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46平方米,同比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7平方米,同比增长6.2%。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7年,我区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区福利机构拥有床位271张,收养人数172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5人。全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不断增长。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60人、8649人、6012人、11035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123.5%、103.7%、100.3%;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009人。各项基金征缴都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分别征缴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752万元、185万元、3080万元,分别征缴工伤、医疗、失业保险基金338万元、938万元、91万元。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达到9025人和4737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79.8万元。五保供养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十、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有效。我区高度重视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环保环境,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煤矿和私挖滥采行为,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对215支工艺落后、管理粗放、污染严重的矾石竖窑全部进行了强行关闭。荫营镇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年镇区二级以上天数为175天。同时,“绿色通道”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共清理道路两侧煤场182处,清运垃圾200余处,清理拆除临建48处,沿路沿街粉刷白墙250多处,栽植各种苗木10余万株。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市区周边环境有所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也稳中有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