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郊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3 阳泉市郊区统计局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全区共签订各类技术承包合同21项,涉及各类科技人员210余人,扶持了5个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向省科技厅申报了8项农村技术承包项目,其中7项已列入省农村技术承包计划。全年全区共实施科技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星火项目1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14项,区级项目14项,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区称号。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末,全区普通中学在校生17330人,比上年增长24.9%;职业中学在校生1227人,下降29.5%;小学在校生17467人,增长0.8%。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年在园幼儿6147人,下降20.3%。荫营中学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8名学子跨入清华、北大校门,一举成为三晋名校。“两基”水平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我区送文化下乡活动共计30余场,广场文化活动历时一个月,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7次,参加市级以上主办的各类表演28次,有10个节目获奖。区图书馆年末藏书近5万册。《阳泉郊区报》全年出版151期。广播电视工作蓬勃发展,全区广播通播率、覆盖率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3个,拥有床位975张,卫生技术人员801人,其中医生370人。与此同时,抗击“非典”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实现了零发病、零死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计生工作常抓不懈,计划生育率达到95.5%。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全区组织参加市级比赛5次,总计获团体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2枚,个人获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3枚。全民健身活动抛起热潮,各项群众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统计,2003年末全区人口为2212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195人,农业人口146029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3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316元,比上年增长290元。

职工工资水平有较大提高。2003年,全区国有、集体单位在岗职工总数为8596人,工资总额10981万元,比上年增长38.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52元,比上年增长17.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9749万元,比年初增长19.3%。

农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3年,农民自建房屋投资1515万元,新建房屋2343间。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截止2003年末,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2500人,覆盖面达100%;全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参保人员529人,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80万元;全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624人,覆盖面达10%,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11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20户,参保人员5648人,覆盖面达95%,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50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30户,参保人员6347人。全区社会救济对象总人数8504人,优抚对象543人,优待总金额75.3万元。共确定低保对象3330户、7485人,发放低保金127.8万元。年末结婚登记的有1100对,离婚的有55对。

十、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全区重点加大了对耐火倒烟窑的整治力度,到年底已环评拟改造企业95个,其中18个企业竣工试生产,77个企业已开工,预计形成生产规模约143.6万吨。通过工艺革命,在产量和利税大幅度上升的同时,污染排放量将大大减少。原煤消耗量将从倒烟窑吨耗煤0.6—0.8吨的基础上下降到0.45—0.6吨,节煤效率在30%以上,经济环境双赢的局面初步形成。同时,严把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关、“三同时”审批关、执行关,全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注:1、全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