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区财政总收入72825万元,增长22.6%。其中,国税完成22750万元,增长16.0%,地税完成23874万元,增长22.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8860万元,区划划转调整增长30.1%。其中,各项税收39059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77.9%,下降5.3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27.7%和29.1%。全区财政总支出58513万元,增长17.1%。财政灶内支出53368万元,增长22.0%。 金融业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25亿元,比年初增加7.7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30.18亿元,增加2.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18亿元,比年初增加4.66亿元。贷款流向主要有重点大型项目中长期贷款、优势工业项目流动资金贷款和以住房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通中学14处,在校生1.2万人,比上年减少0.2万人;小学62处,在校生2.5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幼儿园100所,在园儿童1.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生81人;职业中学1处,在校生7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99.7%,脱盲巩固率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99.7%,脱盲巩固率100%。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5处,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6处。 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4.05%、27.75%,分别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2.03个百分点。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16个产品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 九、卫生、文化体育与广播电视 卫生保健不断完善。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9处,其中医院2处、卫生院5处,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处,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7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80人,其中医生335人,注册护士158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组织节庆文化活动150多项,辅导排练文艺节目及作品47个,培训文艺骨干330余人,“文化三下乡”活动捐赠图书15000余册。进一步规范整顿文化市场,全年共进行日常巡查2400人次,突击检查165次,出动车辆1180次,查处违规出版物经营场所39家、网吧69家、电子游戏厅26家、演出场所9家,罚款21万余元,办理案件结案率100%。 体育事业再创新高。全区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活动10多项,发展城区健身俱乐部3家,向市体校及各训练中心输送运动员9人,完成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110万元,创体彩公益金6.6万元。 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广播电台节目1套,日播音时间达到24小时,新闻节目共播出365期,时间长度3720分钟。电视台节目1套,周播时间180小时,共播出电视新闻共播出260余期,时间长度2650余分钟。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农村新安装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城市有线安装新增7000余户。 十、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人口与环境 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4.11万人,平均工资14081元,增长13.6%,从业人员4.26万人,平均工资13667元,增长1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6元,增长1.58%。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104元,增长8.3%。 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566元,增长18.8%。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0%,下降5.4个百分点。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3平方米,增长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85元,增长1.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0%,下降1个百分点。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2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全区收缴社会保险金20559万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219万元。其中,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982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5599万元,农村养老保险费106万元;收缴企业失业保险费384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费189万元;收缴医疗保险费3922万元,工伤保险费75万元。全区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463户、12236人,全年发放保障金948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33户、845人,全年发放保障金21万元。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辖区内人口全区出生5098人,出生率8.38‰,自然增长率5.63‰,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1.1个千分点;性别比106:100。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辖区内总人口63.37万人,出生6259人,死亡2238人。 注: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