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扬州市宝应县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3.41亿元,增长25.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68亿元,增长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3.40亿元,增长20.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52亿元,下降2.2%;其他行业零售额1.17亿元,增长4.8%。以住房、汽车、电动自行车、信息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用品价格上涨2.5%,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4.3%。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值185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出口总值12963万美元,增长43.0%,增幅在全市位于前列;进口总值5802万美元,增长2.7%。电工电器、玻璃水晶和荷藕制品是我县三大重点出口产业,年出口额已占全县出口总量的80%以上。全县有进出口实绩企业已达70多家,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企业25家以上。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800万美元,增长14.3%。当年新派劳务人数860人,增长7.5%,年末在外人数1200人,增长14.3%。设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工作站,实现了外派劳务就地体检、就地领证。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455项,总投资68.5亿元(含部分在建结转项目),完成招商引资46.14亿元,其中千万以上项目共163项。美国EMS公司复合金属材料、凡达塑业等亿元项目即将竣工投产,骏升科技二期、布利杰针织服装、翔鹰不锈钢厨房用品等一批亿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全县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全年新办外资项目37项,比上年下降19.6%;协议注册外资额875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4.3%;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4222万美元,增长25.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县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3.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公路2.54亿吨公里,增长5.6%;水运11.04亿吨公里,增长5.3%。全年旅客周转量5.3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2%。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开辟农公线路4条,农村客运率达95%。组织实施了中范、柳夏、老沿广公路升级改造,以及大溪河桥、大官河桥、刁夷桥等危桥改造。

邮电通信业较快增长。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28447万元,增长10.9%。年末本地住宅电话用户20.17万户,政企普通电话用户1.13万户,移动电话在网用户16.8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0.5%、20.7%和22.8%。小灵通、宽带等电信业务继续快速扩张。年末小灵通用户75589户,比上年净增10909户,增长16.9%;年末宽带到达户20046户,比上年净增1689户,增长9.2%。

旅游业发展加快。新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和国家A级景点2家,新增旅行社(营业部)2家。2006年末,全县共有A级景点3家(其中:2A级2家、1A级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营业部)7家。全县着力推进“一主两翼”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1.8亿元,同比增加20%。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9.39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收入3.09亿元,同比增长23.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11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同口径增长33.0%。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9.5%、37.5%、45.3%和39.5%。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总支出11.97亿元,增长22.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68亿元,增长24.2%。全年农林水气象支出9518万元,增长28.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1039万元,增长73.2%;医疗卫生支出4667万元,教育支出19593万元,科技支出215万元,分别增长34.1%、12.0%和14.4%。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继续稳定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8.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60亿元,增长10.0%;企业存款10.66亿元,增长1.3%。有效信贷投入增加,各项贷款增势强劲。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3.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5%。其中,短期贷款32.49亿元,比上年22.0%;中长期贷款8.04亿元,增长47.0%。

保险事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28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45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3748万元。赔款和给付4563万元,增长72.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465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098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实现新突破。科技工作综合评价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位列全国第81位。全年共申报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5项,获得上级批准75项,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国家星火学校1家,省工业科技攻关2项、省火炬计划项目5项,省星火计划8项、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项目1项、省星火贴息项目5项、省民营科技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较好。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迎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扬州晨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批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6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83.2亿元以上。知识产权工作进展迅速。全年申请专利426件,其中获得专利授权84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19所,其中:小学80所,初中28所,高中7所,在校生11.52万人,毕业生3.23万人,专任教师6611名。2006年,创省三星高中1所、示范初中4所、省实验小学3所、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2所。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2%,残疾儿童入学率96%,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率分别达100%、100%和95%。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建了宝应职业技术学校,搬迁了城北高中,合并了城镇初中和城郊初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今年高考大幅度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考核指标,全县6所高中都超额完成县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本科上线人数为1553人(不含本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创历史新高,上线率达9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年创作剧(节)目50多个,一批新创作品在省市获奖。实施“送电影下乡工程”,放映电影1848场。文博工作扎实开展,建成了电子版馆藏三级文物档案,同时形成了全县文物资产名录。成功修复了猛犸象牙化石。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全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村率达99%,期末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4.79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