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73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增幅比上年加快18.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7.23亿元,增长38.4%。制造业、民生等投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制造业投资148.65亿元,增长51.1%,占全部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文教卫生、城建、公共管理等改善民生的服务业投资99.10亿元,增长56.6%,“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1.66亿元,增长38.8%。京沈高速秦皇岛新出口、民族路北延伸、热电联网二期、天然气利用工程等基础建设项目使秦皇岛变得更加整洁、畅通。 项目建设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全市项目建设(不含房地产)投资完成3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75.3%,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在建施工项目1721个,同比增长53.9%,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1148个,增长32.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4个,增长116.0%。山船重工综合技改、首秦龙汇200万吨氧化球团、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烟草机械公司异地改造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房地产投资“转负为正”。在连续9个月下滑之后,房地产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累计完成投资94.14亿元,增长14.1%。商品房销售由上年的下降转为猛增,全年共销售商品房200.4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86.58亿元,分别增长55.3%和68.2%。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速、民航、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齐头并进,市内交通创新融资模式,加快构建城市快速路体系。新机场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正式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批通过,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机场的建设必将对我市交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承秦高速公路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拓展我市港口腹地,打造冀东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路网结构日臻完善,公路运输环境显著改善。沿海高速刘台庄连接线建成通车;全年建设农村公路520公里,4条旅游路30.6公里。截至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510公里。 港口运输形势有所好转,全年港口吞吐量接近上年水平,达到2.46亿吨。铁路、道路运输此消彼长,全年完成铁路货运量1554.83万吨,比上年下降7.5%;公路货运量3608万吨,增长7.9%。完成铁路客运量705.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公路客运量1812万人次,下降10.7%。民航运输全面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163吨,比上年增长6.4%,旅客发送量32054人次,增长11.6%。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70亿元,增长29.4%;电信业务收入20.31亿元,增长2.4%。全年邮政信函486.64万件,比上年增长31.1%。年末交换机总容量343.76万门,比上年增加21.02万门。固定电话户数76.24万户,减少5.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1.78万户,新增61.99万户。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累计达39.68万户,新增7.73万户。 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为契机,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全市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各项旅游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19.7%;景区门票收入3.46亿元,增长53.2%;旅游创汇11731.5万美元,增长17.6%;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增长32.0%。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以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年末全市星级饭店增至66家,A级旅游景区21家,其中4A以上景区12家。策划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精心打造推出的“海上升明月”和“海誓?南戴河”两台大型情景演出,受到了广大游客欢迎。同时举办了北戴河第五届国际轮滑节、中国秦皇岛第二届旅游节暨祖山天女木兰节、秦皇岛首届旅游购物节、秦皇岛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国秦皇岛国际长城节、山海关大樱桃采摘节、南戴河荷花艺术节、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文化之旅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丰富了旅游内涵,提高了秦皇岛旅游品牌的知名度。2009年我市荣获“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称号。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趋快。在刺激内需的政策作用下,全市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家电、汽车下乡政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显现,农村市场消费增速远远快于城市,是拉动全市增长的主力,全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6.21亿元,增长30.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0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的持续走强,成为推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全年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4.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24.8%,家电类商品增长33.6%,是拉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与住房、汽车、家电相关的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音响器材等商品消费均保持快速增长。 市场建设实现新突破,商贸流通业的结构和水平显著改善和提升。年内实施的17个重点市场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已完工10个,其中,投资3.8亿元的红星美凯龙高档家居广场项目已开始营业,投资5.8亿元的香港彩龙批发市场已竣工,投资4亿元的义乌小商品城奠基开工,全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5家,成交额101.90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向纵深发展。年内新建农家店200家,截止年末,全市已建成农家店1230家,配送中心12家。 七、对外经济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3.7%。其中出口16.18亿美元,下降48.3%;进口16.98亿美元,下降9.3%。从出口产品看,煤炭、轮毂、钢铁为三大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23.0%、12.3%、10.5%。从出口市场看,对亚洲市场出口仍占较大比重,出口额达11.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5%;美国、欧盟出口额分别占13.6%和7.4%。黄大豆、铁矿砂、钢铁为三大主要进口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的44.9%、19.4%和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