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27 秦皇岛市统计局

2009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强基础、促改革、惠民生、抓稳定”的政策措施,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逐步回升态势。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全市经济运行扭转了上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态势。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7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0.1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23.00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453.85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4∶36.8∶5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0606元,比上年增长9.2%。

财政收入先抑后扬。全市财税部门克服危机影响,大力挖掘财源,克服种种困难,扭转了年初以来财政收入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6.33亿元,增长15.7%。从税种看,消费税、营业税和契税实现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152.3%、20.3%和74.9%,是拉动收入增长的主力。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向重点领域倾斜。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0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重点保障,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8.5%、11.4%、37.1%、24.5%和33.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稳中略降的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比上年下降1.2%,其中城市下降1.7%,农村上涨1.0%。从居民消费的八大类构成看,五大类下降,三大类上升,其中食品价格涨幅达1.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经历了前6个月降幅持续扩大,7月份以后逐月缩小的过程,稳步回暖,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10.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基本持平,降幅为0.1%,其中饲料价格上涨5.6%,化肥价格上涨0.3%,农用机油价格下降13.1%。房屋销售价格较为平稳,上涨1.3%,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1.3%,非住宅价格上涨0.4%,二手住宅价格上涨1.3%。

2009年全市经济在宏观环境好转及政策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企稳回升的发展势头,但经济全面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发展动力仍显不足,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业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企业盈利水平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效益水平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较为平稳。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努力发展生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05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受严重干旱影响,粮食略有减产,但仍高于近三年来的平均水平,属丰收年。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40990公顷,比上年增加464公顷;粮食总产82.08万吨,减少4.2%。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组织实施四大造林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99公顷,零星植树492万株,新增育苗面积7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98%。以“果品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质增效果农增收”为目标,打造卢龙石门核桃、抚宁板栗、山海关大樱桃果品产业带。全年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80.55万吨,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核桃产量0.31万吨,增长22.9%;板栗产量1.88万吨,增长42.3%。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到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5.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用拖拉机51770台,联合收割机129台,机动脱粒机6024台,分别增长2.4%、21.7%和3.9%。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84万公顷,机播面积7.02万公顷,机收面积3.58万公顷;农村用电量16.52亿千瓦小时,增长42.6%。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电话、通电,通汽车村数比重达98.9%,通有线电视村数比重达75.6%;自来水受益村数比重达41.8%。农村新民居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完成省级“十百千”样板村建设工作,抚宁县榆关镇石门村整村节能改造住房,被列为新民居建设省级示范村。全市确立首批新民居示范村123个,年内基本竣工的30个,超额完成年初市下达目标任务。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以粮食深加工、生猪屠宰、肉鸡生产、毛皮制品、水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至年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回升。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82.1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4.94亿元,增长10.5%,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7.7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较快增长,轻工业回升缓慢,全年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7.10亿元,增长12.3%,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7.84亿元,增长3.8%。股份制企业一枝独秀,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增长17.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2%;粮油食品、玻璃、金属压延和机械制造四大产业支柱地位稳固,完成增加值176.53亿元,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5.1%,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增加值增长20.9%,贡献率为45.1%,装备制造业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而保持了较快增速,增加值增长11.6%,贡献率达35.1%。

工业企业效益呈现逐渐好转态势,降幅不断收窄。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35亿元,比上年下降91.5%;实现税金总额25.28亿元,下降13.4%,降幅分别比前三季度缩小11.2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4%,与上年持平。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17.73亿元,增长2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8.9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5.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31.0%。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9万元/人,提高10.3%。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