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东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东营调查队 (2010年3月8日)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积极作为、沉着应对、科学务实、共克时艰”的工作基调,全力打好“扩大投资突破、企业运行保卫、结构调整攻坚”三大战役,巩固发展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综合 全市经济企稳回升。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经济走过了“逐季回升、加快发展、好于预期”的发展过程,一季度触底回升,上半年企稳向好,下半年强劲攀升,整体呈现V形反弹态势。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审核反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07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3246元,增长11.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114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7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541.3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460.54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构成为3.6:74.2:22.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四区一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港产业区,海科、亚通石化等项目投产;中海油物流园、大唐东营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取得新进展。高端产业区,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引进建设了 8个电子信息项目、3个整车制造及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和11个新能源项目,新签约过亿元项目28个。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正式批复,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游船码头投入使用,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3.53万人,比上年增长9.0%。生态高效渔业区,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研发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完工。黄河水城,广利河三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三园一区”形成景观,体育公园竣工;文化公园广场全面完工,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科技公园软件大厦建成;清风湖景区主体完工。“三路两港一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德大铁路开工建设;东营港实现开港通航,散杂货泊位投入运营,2个5万吨液体化工泊位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机场飞行区和航站楼主体完工,新开辟东营至重庆、大连航线,全年航空运输客运量7.6万人,增长32.9%;航空货运量671吨,增长33.1%;广利港工程立项等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三网”绿化工程示范区建设,全市已建设16个示范区,共建设路域林带323公里,水系林带132公里,农田林网30万亩,植树627万株,造林4.7万亩。三年累计绿化面积46万亩,基本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大框架。 ![]() 城镇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7.41万人,比上年增长2.7%;平均工资36905元,增长9.6%,其中地方30844元,增长8.0%。全市新增就业41066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7%。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1694人,其中“4050”、“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2944人。 市场物价总体基本保持平稳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1%,消费品价格下降1.0%。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四升四降”的变动格局。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食品类和烟酒及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升1.2%、0.5%、0.3%和0.2%;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4.9%、2.6%、1.6%和1.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21.8%,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2.9%,生活资料价格上升0.4%。剔除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后,PPI下降7.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总产值61.09亿元,增长2.3%;林业总产值1.39亿元,增长7.5%;牧业总产值40.32亿元,增长11.9%;渔业总产值32.93亿元,增长4.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62亿元,增长1.0%。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林牧渔业总产值74.6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1%提高到50.7%,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发展到479家和357家,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80.32万吨,比上年增长10.4%,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实现增产。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54万亩。 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7.52万亩,其中,防护林面积6.97万亩,经济林面积0.43万亩,用材林面积0.12万亩。 高效生态渔业持续看好。全市各级加快推进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现代渔业实现了新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 159.61万亩,比上年增长9.8%。其中,海参养殖面积3.32万亩,产量571吨,分别增长69.2%、139.9%;河蟹产量5139吨,增长1.5%。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农机总动力215.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244.07万亩,增长1.8%,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4.03万亩,增长3.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93公里,新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6万人,新发展农村沼气用户9800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