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3月16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要求,加快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开放活市”战略,落实“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凝聚合力、弘扬正气,扎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一、综合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7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55.5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231.88亿元,增长11.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4%,上半年增长11.1%,前三季度增长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65元,增长13%。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上年的20.8:47.8:31.4调整为20.0:48.4:3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5%,其中服务价格下降0.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0%。 表1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标 全市(%) 城市(%)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1.5 -1.6 -1.4 食品 -0.2 -0.7 0.2 其中:粮食 4.6 2.1 6.7 肉禽及其制品 -10.7 -9.0 -12.1 油脂 -19.6 -20.8 -18.9 鲜蛋 0.6 3.4 -1.7 鲜菜 24.7 20.3 28.3 鲜瓜果 1.0 2.3 -0.5 烟酒及用品 0.6 1.4 0 衣着 -8.8 -9.4 -8.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0.5 0.9 0.2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1 0.9 1.2 交通和通信 -2.7 -3.0 -2.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 1.0 1.7 居住 -4.3 -3.1 -5.2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仅3.6%,创历史新低。新增城镇就业2.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97万人。财政总收入67.18亿元,增长6.4%,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37.96亿元,增长15.2%;一般预算支出73.64亿元,增长38.9%。国税税收收入40.24亿元(含海关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2.85亿元),下降1.8%;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41.6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1.70亿元,增长28.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球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市整体实力不强、经济效益偏低,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关系民生的社会事业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等。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33.1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粮食种植面积318.62万亩,比上年减少0.92万亩,其中稻谷面积223.21万亩,减少3.2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47.53万亩,增加0.06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5.69万亩,增加0.7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9.95万亩,增加3.5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13.26万吨,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增产0.3%,其中稻谷91.26万吨,减少0.49万吨,减产0.5%。 表2 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13.26 0.3 春收 4.13 -0.3 夏收 13.04 -1.1 秋收 96.09 0.5 油料 2.22 0.4 其中:花生 1.99 -0.4 油菜籽 0.22 13.8 糖料 4.42 -1.0 甘蔗 4.42 -1.0 烤烟 6.24 1.1 茶叶 2.55 6.2 水果 88.70 4.7 蔬菜 218.80 5.7 食用菌 7.99 4.3 肉蛋奶总产量18.22万吨,比上年增长4.1%。肉类总产量15.02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猪、牛、羊、禽肉分别增长3.5%、1.9%、8.0%和4.0%。奶产量0.39万吨,增长5.4%。水产品产量7.08万吨,增长10.6%。其中,淡水鱼类产量6.76万吨,增长10.5%;淡水甲壳类产量0.12万吨,增长20.3%;淡水贝类产量0.16万吨,增长11.8%。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41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增4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7.5万亩,新增7.97万亩。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13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96.91亿元,增长12.7%,带动农户61.27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增加值294.85亿元,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工业产品销售率98.64%,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四大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八大产业实现产值880.24亿元,增长24.1%。其中,百亿元以上产业分别是冶金产业实现产值185.57亿元,下降2.2%;林产加工业实现产值187.59亿元,增长37.6%;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10.08亿元,增长41.6%;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16.35亿元,增长36.3%。此外,采矿业实现产值93.03亿元,增长28.7%;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6.68亿元,增长45.6%;化工产业实现产值89.93亿元,增长34.6%;建材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4%。八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八大产业实现增加值273.66亿元,增长23%。其中“4+1”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188.23亿元,增长19.8%。“4+1”产业中林产加工业实现增加值57.44亿元,增长35.8%,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冶金产业实现增加值44.36亿元,下降2.3%;机械产业实现增加值30.39亿元,增长36.7%;采矿业实现增加值47.94亿元,增长22.4%;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8.09亿元,增长38.6%。三大传统产业实现增加值85.43亿元,增长30.7%。三大传统产业中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27.31亿元,增长31.6%;纺织产业实现增加值35.02亿元,增长32.4%;建材产业实现增加值23.10亿元,增长26.9%。非公经济增势强劲。全市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8.6%,实现增加值200.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1%,比上年增长36%。园区聚集作用显现。全市入园工业企业87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9亿元,增长35.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64家,实现增加值86.89亿元,同比下降1.9%。从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30.99亿元和25.49亿元,分别增长20.7%和17.6%;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4.28亿元,下降16.9%。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粗钢产量423.53万吨,增长5.6%;钢材产量496.51万吨,增长4.9%;发电量56.62亿千瓦小时,下降22%;原煤664.66万吨,增长18.2%;水泥1473.77万吨,增长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