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和静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10-03-19 巴音郭楞州和静县统计局

我县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200967万元,利润总额12609万元,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13051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442万元;销售收入110014万元,上缴税金6689万元,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434万元,同比增长84%,其中:县属65847万元,同比增长104.2%。在完成投资额中:城镇投资完成97843万元、农村投资完成17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421万元。在投资额中:国有投资26373万元、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3447万元、私营经济投资40314万元、个体经济完成投资300万元。投资上亿元的有三家(1)新疆金特钢铁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完成投资35717万元(2)察汗乌苏水电站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8601万元(3)和静县建设局抗震安居工程完成投资1145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的主要特点是:县委、县政府把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和突破口来抓,突出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

2008年全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586平方米, 竣工面积36586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7364平方米。

五、贸  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541.6万元,比上年增长8.3%。主要特点: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明显大于农村。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755.3万元,增长9.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86.3万元,增长5.1%。二是住宿餐饮业增长快于批发零售贸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009.2万元,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822.2万元,增长8.7%;其他行业零售额1710.2万元,增长6.8%。

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4612户,从业人员7085人,注册资金1080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32%、5.68%和 0.18%。

全县共有各类私营企业159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39%,投资者527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48%,雇工3023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39%,注册资金1808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7.05%。其中个人独资企业26户,占总户数的16.3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9.73%;合伙企业4户,占总户数的2.52%,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有限责任公司108户,占总户数的81.1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4%。

全县共有各类企业324户,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0户,下降15.63%,注册资金35096万元,同比下降42.83%。其中企业法人99户,营业单位225户,同比分别下降18.18%和16.1%。分别占总户数的30.56%和69.44%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62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旅客运输量72.54万人,增长2.89%;旅客周转量16285万人公里,增长10.0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邮政业务总收入803.1万元,同比增长19.3%,邮路总长度515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511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489户,减少7811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10.09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4600户,减少1215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24.34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2854户,新增1394户。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开发旅游景区(点)9处。已列入旅游数据统计中的各类旅游企业、宾馆、饭店16家(以个体经营户较多)。国内旅行社1家、旅游公司3家;其中: 2星级酒店2家(东归宾馆、巴音酒店), 2A级景区1家(巴仑台黄庙),3星级农家乐1家(民族风情园)1家(葡萄庄园)。正积极申报3星级宾馆2家(兴合宾馆、东归宾馆)。2007年,我县共接待旅游人数7.5万人次(其中外宾2606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50万元,旅游总收入1300万元。

七、财政和金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下,全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11127万元,比上年增长36.24%;地方财政支出42352万元,比上年增长28.5%。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1485万元,比年初增加20779万元,增长14.8%。全县企业存款为10147万元,比年初减少545万元;全县储蓄存款为107683万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66.7%,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8454万元,增长8.5%。和静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1194万元,比年初增加23672万元,增长63.1%。其中:短期贷款月末余额32573万元,增长35.6%;中长期贷款月末余额13622万元,增长0.9%。全年净投放货币43472万元,同比增长196.7%。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为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科技之冬”活动。2007年1月初开始至2007年3月底结束,在此期间,全县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重培训、求实效”的高潮,推动了我县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7全县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开展第十六届“科技之冬”活动与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并把党员先进行教育结合起来。举办板报65期、举办科技知识竞赛15期,培训班166期,培训总人数达39840余人次(其中县级专家讲师团进行补课培训2598人),发放宣传资料25000余份,使用经费3万元,印发培训资料1万余份。2007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24万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14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30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其中: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县教职工人数共计2775人,中学教师965人,其中:女教师581人,少数民族教师427人;专任教师857人,其中:女教师540人,少数民族教师378人。小学教师1745人,其中:女教师1248人,少数民族教师1210人;专任教师1599人,其中:女教师1168人,少数民族教师1097人。在校高中生3868人,初中生5878人,小学生11707人。幼儿园1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10所,在园儿童2160名;全县校舍总面积达16.2万平方米,全县学校总占地面积达130.12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现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村级文化室54个。截止2007年底我县共有各类文化市场个体经营户302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52家(包括歌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棋牌室等)电脑网络21家、音像制品55家、书店14家、打字复印36家、印刷厂5家、其他19家,文化市场从业人员800余人,主管营业收入108.5万元,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