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和静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六、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97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旅客运输量77万人,增长24.2%;旅客周转量11368万人公里,增长65.89%。 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旅游景区接待点发展到17个,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3万元。 七、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354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地方财政支出15603万元,比上年增长9.59%。 金融保持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803万元,比年初增加16057万元,同比增长2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47万元,比年初增加8536万元,同比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7944万元,比年初增加4125万元,同比增长7.7%。全年净投放货币10120万元,同比下降47%。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共下达8类37个项目,其中:农业9项;园艺7项;综合6项;医学1项;科技3项;水利2项;林业2项;牧业7项。2003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40万元。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16所,小学39所。其中:在校高中生1946人,初中生6813人,小学生12612人。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1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建机构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9人。 全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表演团体18个,县城中小学少儿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普及率达100%,其中村级文化室57个,普及率达100%。文化经营市场单位(户)210家,主管营业收入100万元,文化市场从业人员500余人。全县城镇学校《国家体肓锻炼标准》达标面为100%,各区、乡镇、场学校达标面98%,达标率95%。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8%;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入户率为50%。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县年末总人口达17.75万人,比上年增长3.2%;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为8.02万人,占总人口的45.2%;地方人口13.31万人,兵团人口4.44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6‰,死亡率为4.84,自然增长率为5.76‰,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9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79元,比上年增加328元,增长11.5%。 全县在岗职工总人数为1.74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6098.5万元,比上年增加1434.1万元,增长9.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072元,比上年增加1232元,增长15.7%。 劳动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加强了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筹工作进展顺利。2003年,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732人,其中帮助1246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妥善安置311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15人,实收养老保险986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30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6801人,实收失业保险费118万元,支付失业保险救济金198万元。全县有11281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缴基本医疗费用1140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费601万元;为3665名城镇特困人口发放低保金279万元。 注:公报中和静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农林牧渔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