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6 济宁市统计局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

(2010年2月10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省扩内需保增长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三保三促”和“一个高于”的目标任务,提振信心、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拼搏实干,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持续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增长速度一季度进入谷底,二季度企稳回升,下半年逐步加快,呈现V形反转态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好于预期,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回升向好。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7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全省增幅高0.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6%,上半年增长10.7%,前三季度增长11.5%,全年实现了12.7%的较高速度。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0.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81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743.97亿元,增长11.4%。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5.73亿元,增长24.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1.91亿元,增长18.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8.4%;房地产业增加值47.09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4.1%、67.1%和28.8%。三次产业比例为11.9:55.5:32.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2849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170.99美元),比上年增加177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0.4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3.08亿元,增长3.4 %;林业增加值4.41亿元,减少7.1%;牧业增加值69.06亿元,增长6.8%;渔业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9.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0.2 %。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0:1.6:25.5:6.1:2.8。

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62.26万亩,比上年增加70.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29.4万亩,比上年减少56.55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0:40。蔬菜瓜果面积达到345.05万亩,减少 5.1%。其中名优稀特蔬菜瓜果面积达到151.8万亩,占蔬菜瓜果面积的4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粮食总产量446.2 万吨,比上年增长7 %;单产464公斤/亩,减少0.9%。其中夏粮总产224.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1 %;秋粮总产221.88万吨, 比上年增长4.1%。

经济作物有所减产。棉花总产量14.05万吨,减少15.1%;油料总产量22.6万吨,减少20.5%;瓜菜总产量918.49万吨,减少0.1%。水果产量29.39万吨,增长4.9%。

畜牧业趋稳转好。全市生猪出栏522.8万头,同比增长14.8%;出栏家禽16775.7万只,增长12.7%;出栏牛30.8万头,增长15.1%;出栏羊478.8万只,增长5.1%。2009年末,生猪存栏271.2万头,增长14.4%。家禽存栏6571万只,增长15.2%。羊存栏259.5万只,增长2.4%。肉蛋奶产量140.8万吨,增长10.2%,其中肉类总产量72.0万吨,增长10.3%,禽蛋产量52.3万吨,增长11.1%;奶类产量16.5万吨,增长7.5%。

林业生产继续扩大。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1.69万亩,较上年增加 3.24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农田林网面积18.23万亩,四旁植树1759.6万株,当年育苗2.65万亩。

渔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7万亩,增长9.8%。水产品产量达到32.2万吨,增长5.9%。

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69万千瓦,增长8%;农用拖拉机10.69万台,增长3%;大型联合收割机2.04万台,增长18%。小麦机播面积 332.86千公顷,机收面积307.86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7%。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41.77万吨,增长8.2 %。农村用电量13.28 亿千瓦时,减少12.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655.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8%。机电井累计达到13.69万眼,其中已配套11.86万眼,配套率达到8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213家发展到3763家,增加55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076.7亿元,增长14.7%。其中国有企业106.0亿元,增长12.0%;集体企业7.4亿元,下降0.7%;股份合作制企业14.9亿元,增长13.1%;股份制企业721.8亿元,增长15.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9.1亿元,增长16.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07.8亿元,增长12.8%。

轻工业增加值301.8亿元,增长13.2%;重工业增加值774.9亿元,增长15.3%。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28.0:72.0。

煤化工、装备制造、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完成增加值814.5亿元,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5.7%。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67.2亿元,增长17.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2.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实现总产值1183.1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2%,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逐步转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8.4亿元,增长10.0%;利税413.34亿元,增长0.5%;其中利润255.2亿元,下降1.4%;亏损面为5.1%,上升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7亿元,下降58.1%。总资产贡献率16.4%,降低2.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9.6%,下降3.0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24%,下降1.5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96次,减少0.1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6.6万元/人,增长3.1%;产品销售率98.33%,提高0.2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3.95%,下降9.24个百分点。

工业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65家,增加21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9家,增加1家。

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375家,新增3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2.2亿元,增长23.8%;实现利税4.5亿元,增长1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0.6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5.6亿元,增长24.7%,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61.5亿元,增长28.3%,农村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4.1亿元,增长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