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97.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1万人,农业人口407.64万人;男性人口258.16万人,女性人口238.99万人;0-18岁人口108.64万人,18-35岁人口121.03万人,35-60岁人口192.66万人,60岁以上人口74.8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41万人,死亡人口3.42万人。 据200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11‰,下降0.8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04‰,下降1.5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07‰。年末常住人口434.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2万人,增长0.9%。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68.47万人,其中城市规划区人口78.2万人;乡村人口265.85万人。城镇化率为38.79%,提高1.16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据315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统计(不含私营企业、个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4693元/人。年,增长15.7%,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4962元/人。年,增长16.1% 。分单位类型看,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2158元/人。年,增长15.0%,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288元/人。年,增长15.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9048元/人。年,增长21.9%,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454元/人。年,增长22.3%;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31963元/人。年,增长6.0%,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216元/人。年,增长6.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7120元/人。年,增长16.5%,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477元/人。年,增长16.7%;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17812元/人。年,增长15.4%,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933元/人。年,增长15.5%;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5271元/人。年,增长13.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52元/人。年,增长14.8%。分行业看,平均劳动报酬最高的行业是证券业,为81727元/人。年,其次是银行业,为49712元/人。年,再次是卫生行业,为41020元/人。年,最低的行业是餐饮业,为11513元/人。年。 2009年分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表 计量单位(元/人。年) 行 业 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比上年增减% 其 中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比上年增减% 一、农、林、牧、渔业 17086 19.8 17260 19.9 二、采矿业 19709 12.9 19709 12.9 三、制造业 23581 11.4 23867 12.6 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5924 9.9 25847 9.6 五、建筑业 19625 18.6 19524 18.0 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0127 23.4 20650 22.4 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32753 18.3 32936 20.9 八、批发和零售业 17837 20.7 18160 21.3 九、住宿和餐饮业 14709 5.9 14717 5.8 十、银行、证券、保险业 40563 8.2 43296 8.7 十一、房地产业 20217 13.6 20550 14.6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2056 8.9 22313 8.8 十三、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5940 17.0 26155 17.1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3280 9.5 13338 8.9 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594 28.7 16594 28.7 十六、教育 28846 23.9 29152 24.3 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40018 18.6 40646 18.4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1521 21.7 31729 21.4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31748 5.7 32165 6.5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0元,增长12.3%,其中人均工资收入9439元,增长12.8 %。人均消费性支出9956元,增长12.6%。其中,人均食品支出4294元,增长8.9%;人均衣着支出1171元,增长21.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664元,增长8.5%;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89元,增长6.7%;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52元,增长6.5%;人均居住支出854元,增长34.9%;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959元,增长1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3.1%。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对泸州市11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79元,增收347元,增长8.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062元,增收198元,增长10.7%;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307元,增收103元,增长4.7%;人均财产、转移性收入310元,增收46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98元,增长12.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917元,增长3.4%;人均衣着支出161元,增长16.8%;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219元,增长17.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04元,增长18.0%;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76元,增长8.1%;人均居住支出617元,增长37.3%;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335元,增长2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5%。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3.43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48.23亿元,增长34.7%;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85.20亿元,增长10.9%。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6.62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1.30亿元;农村“低保”人员13.20万人,农村“低保”资金支出9909万元;农村集中和分散供养“五保户”人员2.34万人,资金支出4100万元;农村传统救济人数7990人,资金支出22.5万元;救灾支出5282万元;医疗救助支出3315万元。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52个,收养人数10080人。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432.4万元。 大力实施劳动保障民生工程,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2.47万人,增长11.3%。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8万人,较上年增长7.6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5.52万人,较上年增长7.63%,其中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4.82万人,较上年增长7.7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9.41万人,较上年增长28.2%。确保了全市12.82万名离退休人员15.80亿元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参保人员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支付。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3.85万人,增长6.4%。实行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67.27万人(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净增38.54人,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9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34748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1.2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