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结合泸州实际,坚持“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全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统筹做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等各项工作,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朝着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587.60亿元,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6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03.10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1亿元,增长10.8%。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7.1:51.6:31.3,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70.7%和24.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3591元,比上年增加1665元,首次跨上2000美元新台阶。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22.10亿元,增长18.7%,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54.8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1亿元,增长26.9 %;第三产业增加值101.18亿元,增长12.5%。 全年物价总水平呈先抑后扬,温和上涨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0.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跌0.2%。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总水平均呈探底回升态势,但全年仍为下跌趋稳。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2.2%,全年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下跌5.2%。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跌3.6%。其中产品畜价格下跌26.5%。 就业促进工程稳步推进。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263.14万人,比年初增加7.45万人,增长2.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年末城镇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2.1万人,比年初增长11.0%。年末城镇个体从业人数18.57万人,比年初增长5.3%。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56万人,比年初增长1.1%。其中在岗职工25.41万人,比年初增长1.7%。 企业景气状况回升。随着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影响的逐渐减弱,企业家信心趋于稳定,企业内在活力逐渐增强,企业经济运行企稳回暖。据对全市160家企业景气的跟踪监测,2009年泸州企业景气走势呈现“V”型走势,到四季度,除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处于不景气状态外,其余企业景气指数均在景气区间运行。2009年四季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7.8点,比上年同期上升21个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6.2点,比上年同期上升28.2个点,在中度景气区间继续上行。产品订货(或服务需求)、生产总量、流动资金、货款拖欠、固定资产投资、融资、劳动力需求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景气指数均呈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回升基础不够稳固,工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天然气等生产要素制约仍然明显;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中小企业资金紧、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二、农业 2009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着力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65.30亿元,增长3.6%。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67.80亿元,增长4.0%,林业完成产值5.10亿元,增长10.6%,牧业完成产值82.80亿元,增长3.3%,渔业完成产值6.40亿元,增长7.1%,服务业完成产值3.20亿元,增长5.0%。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26万公顷,增长0.4%。其中,小麦5.49万公顷,减少2.8%;稻谷14.35万公顷,减少0.7%;玉米5.49万公顷,减少0.2%;马铃薯4.42万公顷,增长17.0%;红苕3.69万公顷,减少13.7%;油料作物2.21万公顷,增长14.8%;蔬菜5.21万公顷,增长2.9%;青饲料1.24万公顷,减少13.2%;烟叶1.49万公顷,增长2.0%。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207.54万吨,增产4.18万吨,增长2.1%。其中,稻谷1116.94万吨,增长0.4%;小麦15.25万吨,减少2.5%,玉米25.11万吨,增长1.8%;高粱9.47万吨,增长65.1%;薯类34.67万吨,增长0.9%。主要经济作物中,甘蔗、药材产量继续减少,其它主要品种产量较上年都有所增长。油料产量3.76万吨,增长15.2%;烟叶产量2.84万吨,增长13.9%;蔬菜产量(含菜用瓜)158.52万吨,增长6.8%;水果产量11.50万吨,增长12.4%;茶叶产量4653吨,增长26.8%;甘蔗产量8.95万吨,减少18.2%;药材产量1.98万吨,减少0.4%。 养殖业发展稳步提升,生产结构小幅调整。全年生猪出栏484.68万头,增长3.4%;牛出栏10.69万头,增长5.1%;羊出栏62.89万只,增长3.2%;出售和自宰的家禽5091.33万只,增长5.0%;兔756.09万只,增长5.9%。全年肉类总产量47.00万吨,增长3.9%。其中,猪肉产量36.48万吨,增长3.5%;牛、羊肉产量2.28万吨,增长4.0%;禽肉产量7.35万吨,增长5.5%;兔肉产量0.86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4.34万吨,增长6.0%。牛奶产量1.03万吨,增长0.2%。蚕茧产量0.23万吨,增长0.1%。年末生猪存栏368.08万头,比年初增长4.6%,牛存栏31.92万头,比年初增长3.0%。全年水产养殖面积7059公顷,水产品产量5.43万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2.2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74万公顷。木材产量27.23万立方米,竹材产量171.02万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26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1.25万公顷,本年度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57万公顷,累计达到23.21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3.67万千瓦,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77.97亿元,增长2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550户,实现增加值265.70亿元,增长31.9%。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优势产业继续支撑成为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柱。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7.33亿元,增长37.5%,增幅比重工业快12.7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04.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8%,增长29.3%。其中,酒业增加值116.10亿元,增长37.7%,占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2.3%,拉动增长16.7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4.10亿元,增长35.7%;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90亿元,增长20.9%;化工行业受市场销售、原燃材料供应等影响,完成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同比下降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