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区容区貌更加亮丽。实施亮丽工程和文明景观建设,投入资金1000万元。府前街、小南路、胜利路霓虹灯夜景灯饰已初见规模,蝉街、马鞍池路、小南路等落地式灯箱带的设置,使市区更加亮丽多姿。全区共投入道路建设费195万元,维修沥青道路23条,计6480平方米,新建道路40条,计14024平方米,新建下水道510米。1998年全区共投入绿化经费435.4万元,种植树木6.3万株,草花6.73万株,新增绿地2.3万平方米。 城管执法力度加强。全年共出动800人次,取缔无证夜市摊点1800处,拆除违章广告431处,没收广告灯箱200个,烤炉180只,桌椅700张,有效地打击了违章行为。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质量有所提高。1998年创建6平方公里噪声达到标区,创建前区域噪声昼间为60分贝,夜间为56.5分贝,经过治理后,符合“达标区验收”办法的规定,昼间的区域噪声降到51.7分贝,夜间区域噪声降到48.4分贝。加强烟尘控制区建设。我区烟尘控制区仰义片地处双屿镇岩门和仰义乡澄沙桥村、十里村之间,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基本查清了创建区的污染状况,完成了整改任务,所有污染源的林格曼黑度都低于一级。葡萄棚杀鸭均集中治理,13户全部搬迁,屠宰废水用沼气净化技术处理。召开“世界环境日”纪念会,举办环保知识培训班17期,对1500人次进行培训,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监管正常有序,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防止“十五小”回潮,整治重污染企业。据统计,全区共取缔“十五小”企业41家,并对70家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开展限期治理,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对848家街道、乡镇企业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完成省政府“六个一工程”和市政府的“八个一”任务,创建仰义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渔渡生态示范村,建成1.6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和3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 八、科技和教育 1998年,我区科技工作围绕经济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为工作中心,促进企业科技进步。1998年又有2家企业,累计5家企业获得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全区已批准的各类科技计划共19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市级工业科技计划6项,区本级142项。获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市级进步奖9项,区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市级星火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全年安排科技三项费用245万元,科技发展专项资金325万元。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实施。举办了'98鹿城科技成果交流洽谈会,我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签订合作意向项目92项。积极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全年全区专利授权192项,其中外观设计71项,实用新型121项。发明公告2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区属中学6所,在校学生5729人,初中入学率96.01%,初中生巩固率99.89%,毕业率98.2%;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488人;小学60所(不包括2所特殊教育小学),在校学生48869人,义务教育学龄入学率99.998%,毕业生7694人,毕业率为100%。 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有所加强。全区全年共开办脱盲后提高班5个,学员221人,扫盲班9个,学员316人,到目前为止已有94人达到脱盲标准,全区农村的非盲率从上年的97.5%上升到98.1%。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教育经费10097.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财政拔款47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新建、修建、改建项目13个,共计39210平方米,在建工程7个,约25000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区有歌舞厅19家;专业卡拉OK厅18家,餐饮卡拉OK厅15家,综合性游乐场4家,电子游戏室270家,书店(摊)280家,录像放映90家,音像出租90家,音带零售60家,民间业余剧团6支。 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和“扫黄打非”活动。全年针对文化市场治理共出动269次,1075人次,检查经营场所1251家,收缴非版音像制品41887张(盒),书刊10574本,罚款80余万元。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净化了文化市场。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医疗卫生单位26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防疫保健站(中心)2家,卫生院19家。床位581张,卫生技术人员839人。个体行医330户。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0-7岁儿童“四苗”、“单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全区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19.2/十万,比上年下降8.67%,低于全省水平。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1998年,在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区代表团共获70.5枚金牌、47.2枚银牌、36.415枚铜牌,总分2419分,列全市各县(市、区)排行榜金牌数第四,总分第二,输送分第二名;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金牌、总分数名列全省89个县(市、区)排列的第四位和第二位,所得的金牌占全市金牌数的53.23%。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8年末,全区17个街道(其中一个街道筹建),4个乡,1个镇及江心屿办事处,47个行政村,256个居委会,全区总面积104.56平方公里。 全年出生人口5601人,死亡人口3510人,年末总人口50262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8045人,占总人口85.2%。人口出生率11.2‰,死亡率7.02‰,自然增长率4.18‰。 计划生育质量提高。全年施行四项节育手术3585例,累计有63926对一孩父母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计划生育符合率95.25%,一孩率92.6%。 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年末,全区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7.2%,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60.7%,比上年增加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32.1%,比上年减少6.2个百分点。年末城镇职工6.4万人,比上年减少2.7%;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19万人,比上年增长7.4%。 城市居民生活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农村生活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68元/人,比上年下降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08元,比上年增长3%。1998年,全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53066万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614元,比上年增长7.9%,但一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民政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实有社会团体55个。年末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0个,民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420人。全年优抚对象3523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临时性救济达2392人次,国家定救人数159人,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184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会服务设施175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家。全区办理结婚登记3621对。城区火化率达97%。1998年,鹿城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