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各类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文艺创作成果显著,城乡文化阵地得到巩固。编写了大型满族新城戏剧本《洪皓》。全年开展各类服务宣传活动38次,共播放各类影视片及知识讲座221部,为基础网点送各类科普光碟428盘,发放宣传资料6.6万张,参加活动人数达4.9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达42.4万册,全年共流通图书5万册次,接待读者8.5万人次。相继开展了印刷企业、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和网吧的专项整治等行动,有效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和体育馆建设进展顺利。 广播电视工作成绩斐然。广播电视和新闻信息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25%。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扩大,广播人口覆盖271.5万人,覆盖率96.51%;电视人口覆盖274.3万人,覆盖率97.5 %。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国家卫生城创建工作有序开展,2008年9月卫生城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广。2008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153.1万人,参合率达到75.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9万份;为社区老人免费体检4.4万人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4次,免费接种9万人次;为3万人次儿童、8万人次妇女提供了保健服务。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口覆盖率100%。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成了9个农村卫生院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4万元,新建、改扩建面积6590平方米。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单位发展到119家,建立起了数据准确、反应迅速、报告及时、信息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2008奥运年共有110名火炬手、26名护跑手参加了全程8.25公里的火炬传递,数十万松原各界群众在传递路线上喜迎奥运圣火来到松原。成功的火炬传递,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了松原建市16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松原人民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提高了松原的知名度。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组织开展了14项较大的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冬运会中男子冰球队取得第四名,男子短道速滑队取得男子团体比赛第七名。列35个参赛代表团22位,实现我市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上零的突破。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5亿元。完成滨江大道、沿江南路、郭尔罗斯大路改造延伸等21条主干路建设。各县(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松原大桥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康宁街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完善了城区道路主体框架。 城市公用服务功能提升。2008年2月1日松原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306公顷,公用绿地面积474公顷。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11.2万吨,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4079万吨,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046万吨和2672万吨,用水普及率90.4%。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39万吨;供应天然气总量3780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0.9%。全社会用电量 272205万千瓦/小时,其中,工业用电176025万千瓦/小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738万千瓦/小时。全年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65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807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70 %。年末市区公共汽车线路达12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456辆,更新公交车153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2177辆。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79公里,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149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81平方米。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2.3亿元,其中城市建设环保投资7.7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2.7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1.9亿元,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减排量达到2242吨,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减排量7701吨。松花江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面水三类水体标准,达到了控制目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按计划高效推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4个,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已经通过环保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全市共排查安全隐患单位94家,检查饮用水源地及保护区7个。 安全防患意识得到增强。2008年,全市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消防火灾三类事故共发生455起,同比减少382起,下降45.6%;死亡107人,同比减少死亡32人,下降23%;直接财产损失495.1万元,同比减少39.9万元,下降7.5%。其中,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发生伤亡事故8起,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317.5万元;全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39起,死亡98人,直接财产损失44.1万元;全市发生火灾事故308起,直接财产损失133.5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285.0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3.76万人,出生率为8.3‰;死亡人口0.79万人,死亡率4.6‰;全年净增人口2.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3.75‰。 2008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 标 2008年 比重% 全市总人口 285.1 100.00 其中: 农业人口 205.9 72.2 非农业人口 79.1 27.7 其中: 男性 145.1 50.9 女性 139.9 49.1 其中: 18岁以下 63.6 22.3 18-35岁 83.4 29.3 35-60岁 102.0 35.8 60岁以上 36.0 12.6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54元,同比增长11.9%;人均消费性支出10123 元,增长12.8%,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1.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39元,同比增长29.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3.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3万人,同比增长6.4%。其中参保职工为19.6万人,增长6.5%;离退休人员为6.7万人,增长6.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8万人,同比增长23.9%。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33.9万人,增长29.4 %;城镇居民为29.8万人,增长13.7%;离退休人员为6.1万人,增长90.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同比增长3.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2万人,同比增长5.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同比增长28.0%。 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1万户,保障人数5.9万人,月保障标准由143元提高到160元,人均月补助135.8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93元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保障户数4.9万户,保障人数9.2万人,人均年补助540元,比上年增加180元,并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