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307.7亿元,比年初增加539.5亿元,增长19.5%。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570.8亿元,比年初增加496.4亿元,增长23.9%。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29.7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67.4亿元,同比增盈14.6亿元。 资本市场较快发展。年末拥有上市公司29家,股票33只,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95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4家,境外上市公司15家。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融资105亿元。境内上市公司年末总市值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9%。证券公司全年总交易额683亿元,实现利润1.84亿元。期货公司全年代理期货交易量272万手,实现营业收入1191万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驻潍市级保险机构,由上年的43家增加到46家;县市区保险机构由上年的220家增加到225家。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86.45亿元,同比增长33.16%;赔款支出20.35亿元,同比下降5.5%,承担社会经济风险9222.78亿元,同比增长54.2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54亿元,同比增长40.73%,赔款支出12.84亿元,同比增长21.82%;人身险保费收入58.91亿元,同比增长29.89%,赔款支出7.51亿元,同比下降31.70%。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363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6项。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科技成果409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有2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其中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创建了潍柴、福田雷沃、沃华医药、诸城外贸等4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默锐化学、亿能光学等6个院士工作站,促进了全市科技资源向企业的有效聚集与集成。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全市共申请专利6520件,比上年增长19.4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31件,增长21.85%;专利授权4797件,增长35.3%。 质量技术监督和商标注册工作成效显着。紧紧围绕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20个产业集群,从创建优质产品基地入手,努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成功创建了3个山东省优质生产基地、6家龙头骨干企业。11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58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10个服务项目获山东省服务名牌。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拥有31个中国名牌产品、221个山东名牌产品、2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拥有驰名商标50件,山东省着名商标275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14.16亿元,同比增长31.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92%,比年初提高2.57个百分点。年内新增85家通过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新批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电声器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光电产业基地顺利通过专家答辩;新增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智慧物联网研究院、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1家;全市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已经完成建设并对外提供服务。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8万余人,组织评选第十批潍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9名,评审认定了首批2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海内外高端人才与技术网上引进活动,发布技术、人才需求项目426项。组织执行专家项目236个,引进外国专家296人(次),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8万人次,考核鉴定7.5万人。全市技工院校招生达到1.4万人,连续七年招生过万人。 十、城市建设、镇村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民生东街、樱前街、新青年路等道路竣工通车,福寿街虞河桥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卧龙西街、文化路、清溪街、鸢飞路、卧龙街虞河桥、玉清街虞河桥等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二组团青少年宫、文化宫已竣工;三组团科技馆、图书馆主体完成,安装和室内装饰工程加快推进;四、五组团大剧院和音乐厅开工建设,地下施工部分已基本完成;双塔混凝土结构11月30日顺利封顶,商业连廊正在进行装饰施工;张面河以北景观初步形成。 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年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5亿元,小城镇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建设提升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抓好小城镇道路、路灯、供排水等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注重镇村产业发展,完成镇村产业规划编制,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向园区集聚,新增商业街(区)137个、工业园区152个、农业示范园区216个,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投产。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环保工作围绕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三个目标,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4.18万吨和12.64万吨以内,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潍坊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5%,全市6条污染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六大空气污染片区基本解决空气异味问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5%,危险废物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2394.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1%。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高校15所,在校学生14.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3所,在校学生15万人;普通高中51所,在校学生16.2万人;初中309所,在校学生32.9万人;小学1057所,在校学生53.9万人;幼儿园1724所,在园幼儿22.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圆满完成2010年校舍安全工程改造任务,改造学校981所,改造校舍401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学校489所,新建校舍350万平方米。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更加完善,2010年发放各类学校助学金1.2亿元,受助学生达到27万人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全市校园安全投入资金9674万元。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成绩名列全省第二。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47个,其中医院102个,床位37683张,共有专业卫生人员503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115人。卫生机构全年诊疗2790万人次,健康检查271万人次。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2万人,参合率9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63%。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