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6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类以上规范化建设标准,具有“一站式”服务功能的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半数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省级标准的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加快推进,全市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达到60%以上。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比国家计划目标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全市国家一、二、三级图书馆分别达到5个、2个和3个。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850个,全民健身设施9389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80次。体育彩票发行站点650个,体育彩票发行额4.64亿元,通过彩票公益金资助和发动社会力量,新建了46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全市90%以上的农村社区都配备了体育健身设施。 十二、市场物价 物价水平年内小幅上涨。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8.9%、1.0%、1.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0.1%、0.9%、0.2%、0.9%,居住类与上年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8.95%和8.4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51%,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涨6.12%。 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5.1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818.7元,增长10.7%;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8台,电冰箱110台,洗衣机104台,空调器96台,移动电话214部,家用电脑82台,家用汽车19辆;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8871.6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81.7元,增长14.2%。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4台,电冰箱87台,洗衣机81台,移动电话172部,摩托车72辆,生活用汽车11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8.1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79万人,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25.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29万人,完成省下达计划的123.1%。全市连续七年实现城乡就业“双十万”目标。积极落实援企稳岗就业政策,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为1.5%,减征企业养老保险费近8000万元,减征企业失业保险费6669万元。为404户困难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合计1.09亿元,惠及职工10.57万人。全市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8万人,“4050”等困难群体再就业6653人。全面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再就业培训4.13万人,创业培训9652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34万人。 社会保障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市企业五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5万人,各项社保基金收入101亿元,支出社保基金80.85亿元,当期结余20.64亿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市区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市有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保试点,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77.44万人,已有23.73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53元,增幅13.5%,企业养老金平均水平达到1260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4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度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在全省率先将市直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将860名“老工伤”人员待遇全部纳入统筹管理。失业救济金标准提高到490元,增幅达到21%。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11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3)由于2010年为人口普查年份,人口数据暂不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