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2-12 宁波市慈溪市统计局

慈溪市统计局

2011年1月28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09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口径) 万人 103.88 103.5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57.70 624.94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15.6 8.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426.01 1030.83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亿元 57.65 33.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51.41 216.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89.77 246.87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68.86 51.38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62 3.8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04.88 91.0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7.19 49.10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亿元 1223.42 1008.97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亿元 1099.38 852.55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89.50 76.42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73.61 62.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0896 283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5513 1353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4 99.6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1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2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5.0:59.4:35.6调整为2010年的5.1:60.5:34.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73064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7695元人民币)折算为10793美元。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4%,八大类价格同比呈现“六涨二跌”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9.3%,居住类上涨5.3%,两者构成价格上涨的主力;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9%,交通和通讯类上涨1.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衣着类下跌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跌0.2%。全年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9%和1.9%。

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28925个,其中实现困难人员再就业5637名,全年开发和保持公益性岗位456个。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专项资金3766万元,受惠人数达2.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城乡调查失业率为2.21%,分别比上年下降0.17个和0.57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54.99%。

二、农业、气象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产值0.37亿元,比上年增长9.3%;畜牧业产值6.62亿元,比上年增长0.6%;渔业产值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0.5%。肉类产量2.63万吨,比上年增长20.2%,鸡鸭鹅蛋产量0.92万吨,比上年增长16.5%;生猪年末存栏数16.09万头,比上年增长47.1%。农作物播种面积7.9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粮食作物产量11.09万吨,比上年增长0.3%,蔬菜播种面积2.7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4%,蔬菜产量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8%,油菜籽播种面积增长3.8%,产量增长5.0%。

农业基础工程建设扎实推进。20327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其中宁波市级三区块7124亩已通过验收。市级土地流转指导服务中心正式建立运转,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62.2%和51.4%。新增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基地2个,总数增至15个。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3家,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组织3家。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实施,新增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水)产品98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3个。农产品名牌得到创建,新增4个宁波市级名牌农产品,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49只,新增慈溪杨梅、慈溪葡萄2个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等项目扎实推进,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列入省级首批现代农业综合区。我市成功举办首届环杭州湾绿色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

2010年全市气象主要数据如下:全年总日照时长为1897.4小时,总降水量为1344.8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3℃;全年降水天数为164天,最长降水天数为10天(3月1日-3月10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157.7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54.0毫米(10月23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9.6℃(8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5.5℃(1月14日)。全年无霜期总天数为258天,终霜日期3月12日,初霜日期11月26日。

三、工业、建筑业

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分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支柱行业共实现产值90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3.7%,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3个支柱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127.8%、47.2%和4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等3个行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0.9%、34.4%和22.4%。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市场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5.75%,内销明显好于外销,全年实现内销产值9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部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6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71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2010年全市19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实现利润总额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2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6.0%;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8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得分为223.57分,比上年提高27.9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