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3-31 河源市统计局

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加强。至2010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39万人,其中城镇3.16万人,农村21.23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1.9亿元。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525张,光荣院床位数171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56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1503.86万元,比上年增长83.2%。全年共发放自然灾害救济费4560万元,比上年增长5.5倍。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55起,比上年减少59起,下降27.6%;死亡124人,比上年增加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34起,减少41起,下降23.4%;造成死亡107人,比上年增加6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6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79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6%和6.1%。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58.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99万人,农业人口274.4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100(女性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 ,人口死亡率3.6‰ ,人口自然增长率23.4‰ 。

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年末耕地总资源11.89万公顷,本年新增878.6公顷。其中,当年新开荒345.67公顷。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1.0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81.4公顷。

全市水资源总量161.3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8.69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810.1毫米,比上年增加41.4%。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2.8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9.87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8.7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3%,其中生活用水1.59亿立方米,下降17.2%;工业用水5.53亿立方米,增加9.9%;农业用水11.32亿立方米,减少1.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392立方米,下降14.8%。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98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20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共探明储量2.83亿吨。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9240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2773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2947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5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77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6%。全民义务植树45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2%;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4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4%。其中,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4万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优良,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26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为0.013毫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6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2.5万吨,比上年末增长8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注:1、本公报中201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1988-2009年数据为年报数。

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现行制度调查时期为1-11月。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要等省批复,本公报暂不公布常住人口及相关人均指标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