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同比±% 1、汽车 辆 200025 29.2 2、摩托车 辆 2016925 18.0 3、水轮发电机组 千瓦 544436 4.6 4、蓄电池 千伏安时 620094 106.5 5、数控机床 台 752 62.8 6、金属切削机床 台 2106 74.8 7、成品钢材 吨 140066 22.2 8、日用陶瓷 万件 2933 14.9 9、水泥 吨 373631 -5.5 10、硫酸 吨 158812 -5.9 11、纸制品 吨 100698 20.4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9亿元,同比增长27.5%;主营业务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5.8%,产品销售率98.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8.6亿元,同比增长14.8%;利润总额22.1亿元,同比增长34.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5.0%,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2.6亿元,同比增长38.0%;实现增加值31.9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5%;房屋竣工面积4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成为投资增长的热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到327.3亿元,比上年增加56亿元,同比增长20.6%。建设与改造投资236.2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工业投资88.4亿元,同比增长20.1%,房地产开发88.7亿元,同比增长6.0%。 从投资渠道看: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国有投资130.2亿元,同比增长12.2%;民间投资157.9亿元,同比增长12.2%,民间投资占全区投资额的48.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168.5%。 从投资对象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投资15.2亿元,同比增长23.6%;第二产业投资90.6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投资221.5亿元,同比增长21.2%。三次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为4.6:27.7:67.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的格局。 重大项目发挥主要支撑作用。全区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298.1亿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区投资比重达91.1%;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217.6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66.5%。体现了全区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66公顷,全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859.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城市住宅使用面积93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2010年,抓好“畅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一是全力推进轨道2、3号线工程建设,南岸至炒油场段已完成土建工程35%左右;二是渝南分流道一期工程除连接南岸区段420米外,其余路段已基本建成;三是在完成鱼洞长江大桥及南引道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正桥二期主体工程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工程量90%,四是完成鱼洞、李家沱城区一批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建成一批停车港和龙洲大道、三十四中人行天桥等。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加大市政设施投入。加快市政设施改造建设力度。累计改造人行道19.72万平方米、车行道15万平方米,整治人行护栏3790米、防撞护栏11173米,更换改造窨井盖1400多个,安装更换路灯灯杆266根、灯具489盏、灯杆改色上漆2233根,修建污水三级管网18.6公里,对渝南大道B段炒油场、巴县大道酒厂、鱼洞老城区主干道等积雨点进行了整治。加大道路冲洗力度,累计清运主城区暴露垃圾1341吨。打造了鱼洞滨江体育休闲长廊亮点。通过对鱼洞滨江路2万平方米的车行道进行“白改黑”,将原2.5万平方米的彩色水泥人行道板更换为花岗石,补种银杏、桂花等大树105株,增加重阳木、红继木、黄金叶、春鹃、海桐等乔木灌木42万余株,更换或维修了一批休闲座椅、雕塑小品等,改造后的滨江体育休闲长廊,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乐园。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8.56%,绿化覆盖率52.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84平方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6010万人,同比增长3.2%;货物运输量2303万吨,同比增长10.7%。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5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737公里(县道及以上公路里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完成农村通畅工程230公里。强化公路管护和整治,创建了4个管理站,投入6000余万元对道路的隐患进行整治,建成了8个固定治超检测站。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5508万元,同比增长34.7%。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95万户,同比下降6.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2万户,净增20.5万户,同比增长32.0%。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强势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同比增长28.0%,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8亿元,同比增长27.8%,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亿元,同比增长32.1%。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245.5亿元,同比增长33.0%;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0.1%。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26.9亿元,同比增长24.3%,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房地产市场得到复苏,增长较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34.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其中住宅227.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商品房销售额105.1亿元,同比增长62.3%,其中住宅102.3亿元,同比增长62.2%。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较快。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1816万美元,同比增长81.8%;实际利用内资132.1亿元,增长87.9%。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1424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出口86068万美元,同比增长128.0%。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以打造南温泉、东温泉、桥口坝等精品温泉旅游项目,加快樵坪山、圣灯山、云篆山生态旅游开发,推进以东温泉热洞为核心的温泉喀斯特旅游区建设,推进木洞桃花岛、浪琴游艇俱乐部等大项目建设,结合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5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