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11年2月20日)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巴南发展进程中取得显着成绩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总书记“314”总体布署、国发3号文件、“三区”建设和“六个巴南”建设目标,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0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6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亿元,同比增长11.7%。按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为预计数)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668元,同比增加6680元,按现行汇率(1:6.59)折算为5109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9年的10.0:50.3:39.7调整为2010年的8.9:52.0:39.1。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5%和28.8%,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6、11.0和4.7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10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17万人,比2009年49.87万人降低1.4%。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78万人,比2009年14.52万人下降5.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88万人,比2009年21.45万人下降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51万人,比2009年13.9万人增长4.4%。 二、农村经济 2010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达到19.1:80.9。全区粮食总产量36.8万吨,同比增长0.6%。农业总产值4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见下表)。 农业总产值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值 同比±% 农业总产值(现价) 万元 403426 7.1 1、农业 万元 239101 3.2 2、林业 万元 5245 4.4 3、牧业 万元 132395 12.6 4、渔业 万元 17090 14.4 5、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9595 10.9 2010年,农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除小麦、红苕、蚕茧、猪肉产量和生猪存栏出栏略有下降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下表)。 农业生产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同比±% 一、粮食产量 吨 368279 0.6 1、小春粮食 吨 20947 2.2 其中:小麦 吨 7329 -4.5 2、大春粮食 吨 347332 0.5 水稻 吨 187706 0.9 其中:中稻 吨 185631 1.1 再生稻 吨 2075 15.2 玉米 吨 81113 0.2 红苕 吨 71371 -0.2 二、油料产量 吨 2143 22.7 其中:油菜籽 吨 1569 42.5 三、蔬菜产量 吨 465249 2.0 四、茶叶产量 吨 2993 0.4 五、水果产量 吨 33190 0.9 六、蚕茧 吨 718 -21.4 七、肉类总产量 吨 56798 0.4 其中:猪肉 吨 45614 -2.4 八、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38.4 -3.0 九、生猪年内出栏 万头 62.2 -0.3 十、家禽产量 万只 647.7 9.7 十一、禽蛋产量 吨 18117 3.8 十二、水产品产量 吨 13570 6.8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区积极推进都市农业示范点建设,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全面完成万亩标准化茶叶、万亩优质花木、万亩优质水果、万亩绿色蔬菜、万亩粮油高产创建、万亩优质花椒、万头生猪、万亩水产等8大生产基地建设;二是重点推广了粮食综合丰产技术、蔬菜嫁接技术、果树高接换种技术、“池塘80:20养鱼技术”、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新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先后举办中国(重庆)迎春特早茶开园仪式、鱼洞首届乌皮樱桃节、二圣梨花节、采梨节、长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等,有力促进了茶叶、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成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新增流转面积2.08万亩,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9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4个,达到128个。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治理土地1.64万亩,新建农村人行便道325公里,农村沼气3410口,太阳能300个,垃圾坑1000多个。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巴南滨江路工程。巴滨路起自鱼洞老大桥,止于南岸区二塘,全长18.3公里,分两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工程5公里已于2009底全线通车。二是丰岩水库工程。该工程一期审核总投资为2.34亿元,在2010年6月实现了下闸蓄水。二期工程已分成四个标段同步招标,近期将开工。2010年全区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8.39万人。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历年退耕还林工程15.23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80万株;完成新增天保封育0.5万亩。进一步加强绿化带建设,完成森林工程建设8.18万亩,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97亩,仅8公分以上的大树种植就达35.6万余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39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0056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63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经济增长减缓、民营经济持续平稳发展。2010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同比下降18.6%;总产值329.43亿元,同比下降26.5%;营业收入308.01亿元,同比下降37.5%;利润总额19.32亿元,同比下降36.3%;实交税金10.48亿元,同比下降18.3%。民营企业实现产值691.78亿元,增加值188.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1%和48.3%;营业收入699亿元,增长27.6%,利润总额40.18亿元,增长30.7%,实交税金25.32亿元,同比增长37.4%。中小企业实现产值642.46亿元,增加值17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和54.2%。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30.16亿元,同比增长4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7%,实现工业总产值551.4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343.0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42.4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27.1亿元,同比增长30.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水泥和硫酸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