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39.1%(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41.5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教育支出7.3亿元,同比增长2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亿元,同比增长21.7%。 金融存、贷款增长迅速。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5.6亿元,比年初增长1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0亿元,比年初增长1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9.0亿元,比年初增长42.4%。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两基得到巩固,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一年来,全区新发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年申报批准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47项,区级科技项目32项,创建技术创新中心12家,共组织申报专利1273件;专利授权592件,分别增长了182.9%和64.9%。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两基得到巩固。2010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6.7%,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8.4%。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19%。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8.9%。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84.6%,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达到529人,比去年增加106人,4人上北大、清华预录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2010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400人,在校学生达到23000人。完善了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区(鱼洞、龙洲湾、李家沱和花溪等)指定了19所小学和9所初中安排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5897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27%。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先后举办了着名小提琴家“吕思清音乐会”等4场在全市影响较大的高雅音乐会演出。元旦、春节、元宵、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期间,举办了民间特色文艺调演、文艺精品汇演等系列文化活动,利用区年猪美食文化节、温泉旅游文化节、招商引资暨房地产交易会等平台,组织了多项大型文艺演出,全年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累计超过50余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巴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影响广泛,积极引导群众形成了红歌传唱天天练、红歌坝坝舞大家跳、红歌合唱比赛、红歌擂台赛等系列经常性文化活动,倾力打造滨江红歌会、知青山庄红歌会等红歌传唱活动品牌,发挥了红歌传唱基层示范点作用。2010年红歌传唱活动累计达2000余场,参与人数达77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12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三大工程建设,仅用了74天时间完成了全区18个镇街广播站、186个村广播室建设和3000余个高音喇叭的安装调试工作,并于10月1日清晨正式试播,基本实现全区农村“广播村村响”。新建铁塔,机房装修,安装电源增容、接地处理等设备,基本实现全区广播电视无线全覆盖。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10年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区22个镇街100多个部门,200多个村、社区,100多所学校、企事业单位中举办大中小型群体活动及赛事652次,500人以上赛事62次。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个,建设社区健身场地34个,培育社体体育指导员达到200多人。同时,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积极向社会开放。区足球场每天坚持早晚向群众开放;门球场、网球场、鱼洞滨江休闲运动长廊以及社区健身路径等公共场馆、设施全天向社会开放。出席市三运会,成绩斐然,荣获奖牌105枚,其中金牌31枚,银牌34枚,铜牌40枚,打破重庆市三项最高纪录(举重二项,田径一项)。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巴南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建设中和东温泉镇卫生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完成了巴南区人民医院急救部综合楼、皮肤病医院改扩建业务用房和双河口镇卫生院业务用房3个项目及4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鱼洞街道鱼轻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家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界石中心卫生院、接龙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启动了区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作,已规划龙洲湾B区约140亩建设用地,目前正在积极落实用地。全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85万人,参保率为95.71%;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11.53万人,参保率为98.35%.全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9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共有病床339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4853人,卫生技术人员4151人,执业(助理)医师1542人,注册护师、护士1473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着。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58901人,其中无孩妇女10569人,占6.7%,一孩妇女123795人,占77.9%,二孩妇女23571人,占14.8%,多孩妇女966人,占0.6%。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91.9%。 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0元,同比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6741元,同比增长16.6%。全区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31726元,同比增长15.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343元,同比增长16.2%。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884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311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0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将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微小企业老板、职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共举办创业培训班5期,培训576人(其中184人成功创业),完成培训目标任务200人的288%;将招投标机制引入职业技能培训,确定了9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共举办了49期22个专业114个培训班,开展职业培训63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756人;同时,采取“用人单位+培训机构”模式组织农民工岗前培训2900人,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820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677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