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人才建设继续推进。加快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向省申报9个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的选拔工作。引进国外智力取得实效,申报并获得国家批准立项的引进国外专家项目20个。全年通过人才市场举办人才集市92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76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7人,博士研究生49人,博士后4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成功举办第九届省艺术节暨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城市之光”群众大巡游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大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先后承担了第三届音乐节等文艺演出活动50余场。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5个,藏书60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5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综合档案馆5个,档案资料36.1万卷、9.6万件、3万册,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卫生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年共筹集资金8164.18万元,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民,乡村覆盖率和参保率均为100%。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3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64所。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4个;共有病床4282张,卫生技术人员7639人。全市以乡镇为单位五苗接种率为97.5%,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为99.2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提高全民健身意识,推动我市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共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30多次。积极实施“体教结合”,多渠道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举办了第三届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软式排球比赛、“金桥”杯全市少儿围棋、象棋锦标赛、全国中学生击剑比赛等。在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了金牌第四、奖牌第五、总分第五的好成绩,所获金牌、总分、奖牌均超历届。在第五届全国特奥会上,我市10名特奥运动员共获4枚金牌、3枚银牌和2枚铜牌。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36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25种,水汽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4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8种。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建立节能减排推进机制,加大节能减排督察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察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依法关停15户高耗能企业,对全社会电力消费进行调控,东部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慈湖污水处理厂基本完工,污泥处置工程开工建设。马钢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1%,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与上年持平。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市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48,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5万人,非农业人口64.55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9.8‰,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4.6‰。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9元,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3.6%(见图6)。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32元,居全省首位,比上年增长17.4%(见图7)。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据抽样调查,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167台,冰箱101台,移动电话178部,家用电脑72台,热水淋浴器100台。 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355亿元,比年初增加49.1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31.58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21.54亿元,比年初增加均超过20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年累计新增就业4.2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3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48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调整、扩大再就业培训工种,完成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1.53万人,创业培训2282人。认真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办“送岗位进校园”活动,推荐高校毕业生就业1319人。继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民生工程。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2.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0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5.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9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55万人。扎实开展新农保全国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全市参保人数39.51万人,参保率为77.6%。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6.0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日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51647人,共支付低保金10630.5万元。农村五保供养和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4726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供养标准在全省处于前列。慈善事业在创新中蓬勃发展。全市社会收养性福利床位数5914张;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086人;接受社会捐赠1045万元。福彩销售量再上新台阶。全市福利彩票销售10044万元,比上年增长19.2%,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32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市本级1228万元。 说明: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为逆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