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4-23 莱芜市统计局

生铁 万吨 1804.8 17.8

粗钢 万吨 1709.3 14.4

钢材 万吨 1722.7 28.1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达151家,比上年减少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47亿元,增长7.4%;实现利税4.42亿元,同比增长25.21%。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25.1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1.3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6.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36亿元,增长22.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完成299.66亿元,增长21.16%。从隶属关系看,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32亿元,增长69.78%,地方单位完成投资292.04亿元,增长18.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完成58.71亿元,增长23.5%;集体投资完成49.52亿元,增长14.9%;股份制投资完成128.84亿元,增长12.1%;私营个体投资完成61.83亿元,增长29.2%。从资金来源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是自筹资金,占本年资金来源的69.9%,较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35亿元,增长12.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11.69亿元,增长26.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4.32亿元,增长14.6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65.9:3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全年完成投资37.99亿元,增长38.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11.82%,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全年共引进和洽谈项目350个,共完成招商引资98.57亿元,其中,内资项目306个,完成招商引资91.93亿元。

房地产成交略有下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商品房竣工面积32.82万平方米,下降19%;商品房销售面积44.36万平方米,下降11%;销售额11.88亿元,下降1.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6亿元,增长18.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5.98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08亿元,增长15.97%。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较快,累计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6%。文化、体育、娱乐类商品增势强劲,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86.33%、30.72%、372.73%、38.36%。升级换代类消费平稳增长,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分别增长17.54%、17.74%、17.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回升。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进出口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已基本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6.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其中,进口完成16.17亿美元,增长64.6%;出口完成10.33亿美元,增长74.6%。分产品看,钢铁出口2.38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1.1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5.6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9.94%、36.51%、72.78%,三大主导产业出口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农产品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产品完成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大关,达到5.6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4.5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0.12个百分点。其中,生姜出口7.42万吨,下降14.4%;出口额10878万美元,增长45%。大蒜出口20.3万吨,下降17%;出口额37412万美元,增长93%。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1个,增资项目19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7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境外办企业7家,对外协议投资总额2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29%,境外劳务输出1566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2923万人次,增长5.38%,客运周转量10.82亿人公里,增长2.83%;公路货运量6202万吨,货运周转量51.9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8.52%和13.5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557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40.29公里,一级公路186.9公里,二级公路271.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8.37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11.87万辆,比上年增加1.67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10.3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7.89万辆,载货汽车1.46万辆。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3%。其中,电信业务收入6.04亿元,增长4.88%;邮政业务收入0.67亿元,增长9.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1.48万户,比上年下降23.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7.34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3.76万户,增长16.28%。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13.46万户,比上年增加2.79万户,增长26.15%。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9.3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5.32亿元,增长8.01%。完成税收总收入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其中,国税收入43.78亿元,增长9.8%;地税收入22.07亿元,增长0.32%。全市财政支出完成51.94亿元,增长16.4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事业发展得到保证,科学、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增长了23.31%、62.95%、26.81%和17.44%。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5.7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4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企业存款123.54亿元,比年初减少31亿元;储蓄存款299.44亿元,比年初增加37.49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64.7亿元,比年初增加37.81亿元,同比增长8.86%。其中,短期贷款284.45亿元,比年初减少8.08亿元;中长期贷款150.81亿元,比年初增加54.21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市保险公司1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16亿元,增长23.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3亿元,增长24.57%;人身险保费收入9.43亿元,增长23.05%。共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2.66亿元,增长3.7%。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7亿元,增长4.68%;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28亿元,增长2.66%。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全市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3项,争取无偿资金3554万元。全年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量1844件,比上年增长36.5%,其中,发明专利154件。专利授权量1548件,比上年增长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