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4-23 莱芜市统计局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建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家,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65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4.85亿元,增长2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8%,比年初提高3.18个百分点。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240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普通中学56所,小学16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34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433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巩固率小学100%,初中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1.8%。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影剧院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8.97万册。拥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3.7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路510公里,光缆3100公里。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5162张;卫生技术人员822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29人,注册护士2024人。每千人拥有床位3.97张、卫生技术人员6.33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处。

体育事业明显进步。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牌53枚、银牌19枚、铜牌45.5枚,其中,国际比赛金牌3枚,全国比赛金牌10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第22届省运会金牌榜名列第十,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获得历史上首枚亚运金牌。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比赛21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了2736名;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5.3%。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 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34%;市区建成区面积5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52公顷,覆盖率45.08%,人均公园绿地18.87平方米。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加快,新扩建道路面积 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万平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290万立方米,年末天然气用户达14.63万户,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68%。供热面积达到1122万平方米。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5万立方米,供水总量3736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1.5万立方米。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两股两建”稳步推进,56个村(居)集体资产、5.8万亩土地完成股权化改造,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两新”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城中村拆迁259万平方米,9个示范镇52个项目全部开工,新建农村社区住房1.5万户。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环境建设扎实有效。新建水污染物减排项目9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88%和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土地资源利用不断优化。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1700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市新开发土地25185亩,增加耕地5056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69起,同比下降11.3%,死亡88人,同比下降3.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589起、死亡77人,分别下降5.2%和3.87%;火灾事故发生74起,同比下降41.3%,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总户数46.94万户,户籍总人口126.6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031人,出生率为7.93‰;死亡人口9243人,死亡率为7.3‰;全年自然增加人口788人,自然增长率为0.63‰。

表4   2010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年末总人口 1266919 100

其中:非农业人口 582206 46.0

农业人口 684713 54.0

其中:男性 643168 50.8

女性 623751 49.2

其中:18岁以下 223022 17.6

18-35岁 273281 21.6

35-60岁 568222 44.9

60岁以上 202394 16.0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11元,比上年增长13.58%。其中,工资性收入3026元,增长15.32%;家庭经营收入4868元,增长12.59%;财产性收入176元,增长20.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20元,比上年增长12.23%。其中,食品支出1753元,增长9.95%;衣着支出251元,增长6.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51元,增长32.93%;交通和通信支出506元,增长1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37平方米。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88元,比上年增长10.79%。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411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0591元,经营净收入630元,财产性收入642元,转移性收入2247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5.4%、2.6%、2.7%、9.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605元,增长15.8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645元,比上年增长8.31%,其中,食品支出4005元,增长1.24%;衣着支出1685元,增长19.8%;交通和通信支出3241元,增长36.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9.4%,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32.22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11万人,增加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4万人,增加2.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3万人,增加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9万人,增加3.41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达38.18万人,增加4.17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5万人,参保率70.8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1%。

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1个,比上年增加7个;床位5851张,增长13.44%;收养4935人,增长12.75%;福利企业41家,安置残疾职工1998人。年末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446户,增长5.71%;9500人,增长7.59%;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0万元,增长9.11%。年末全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812户,增长10.82%;27874人,增长10.12%;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850万元,增长6.87%。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767万元,增长34.3%,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